江西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西统计信息网 2003年,江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的各项部署,围绕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全省上下经受住了非典、洪涝及严重干旱三大严峻考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8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增幅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0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227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1043亿元,增长7.4%。人均生产总值6677元,比上年增加848元,增长12.1%。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1.9:38.8:39.3调整为19.8:43.4:36.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超过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卫生、教育等新兴行业增长势头较猛。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3166.5元/人,比上年提高12.8%。公有制经济稳定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成果进一步巩固,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省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64.28万户,比上年增加0.53万户,增长0.83%;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36.22万人,比上年增加21.99万人,增长10.27%。 市场价格总水平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比上年上涨0.8%,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0%。分城乡看,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0.6%。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9%,衣着类下降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居住类价格上涨2.1%。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4.0%,其中,轻工业品上涨1.6%,重工业品上涨6.1%;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6.5%,其中钢材上涨10.0%,农副产品上涨9.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1%。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5.1%,其中,谷物上涨3.4%,棉花上涨27.9%,油料上涨19.3%,畜产品上涨8.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中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加快发展中,电力、资金、人才不足的矛盾凸现出来;就业与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民收入增收难度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困难。 二、农业 农业克服自然灾害影响,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全省农业总产值841.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51.12千公顷,比上年调减136.87千公顷,其中早稻1083.8千公顷,减少2.4%。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受洪涝和罕见的干旱影响,产量有所下降,而棉花、水果、药材和花卉等高效农作物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粮食产量1450.3万吨,下降6.4%;油料产量76.0万吨,下降7.8%;棉花产量7.6万吨,增长13.8%;水果产量78万吨,增长19.2%;烟叶产量1.8万吨,下降9.5%;糖料产量118万吨,下降9.6%。 林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各地把保护森林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快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低产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积扩大,覆盖率提高,林木蓄积量增加,主要林产品产量增长较多。全省实现林业产值70.48亿元,增长7.0%;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9.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5.4%;森林覆盖率达59.7%,位居全国第二位。 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全省牧业产值实现254.01亿元,比上年增长3.6%;牧业产品产量除生猪略减之外,均实现较快增长,草食畜禽发展迅速。全年生猪出栏1932万头,减少1.2%;牛出栏72.5万头,增长8.1%;家禽出笼3.13亿羽,增长6.8%;牛奶产量10.9万吨,增长38.3%;鲜蛋产量37万吨,增长4.8%;肉类总产量201万吨,增长2.4%。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省实现渔业产值118.55亿元,增长7.9%;水产品总产量达146.1万吨,比上年增加7.9万吨,增长5.7%,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43万吨,增长17.5%。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改善。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20.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8%,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4.86万千瓦,增长11.7%;联合收割机达0.32万台,增长28%;农用运输车9.17万辆,增长12.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1万吨,下降1.3%;农村用电量39.7亿千瓦小时,增长9.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873.18千公顷,新增13.77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加快2.0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46.78亿元,增长18.15%,增速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51.21亿元,增长12.95%;重工业增加值295.57亿元,增长20.74%。分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完成增加值81.48亿元,增长83.54%,增幅居各经济类型企业前列,成为带动工业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13%,比上年上升0.23个百分点。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96.17亿元,增长19.5%,其中: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实现增加值92.64亿元,增长34.0%,总量、增幅均居各行业之首。全省发电量320.9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42%,电力生产弹性系数达2.72,创历史最高记录。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冶金、建材、家电、纺织、化工等行业受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影响,市场销售形势好,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增长,其中:十种有色金属增长45.3%,生铁增长9.6%,钢和钢材分别增长9.4%和23.3%,水泥增长40.5%,彩色电视机增长54.5%,白酒增长11.6%,乳制品增长111.0%,罐头增长15.0%,布增长24.4%,纱增长29.3%,化学原料药增长23.3%。原煤受不断上升的电力需求拉动,产量比上年增长11.5%。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51.41亿元,同比增长1.2倍,为历史同期最高。在37个行业大类中,有32个实现赢利,盈利能力前25家企业实现利润37.30亿元,增长86.6%,占全部利润的71.6%。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利润37.47亿元,增长1.0倍,占全部利润总额的71.9%。全年累计实现利税156.58亿元,增长44.2%;上缴税金104.47亿元,增长23.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1.96%,比上年提高15.85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工业加大扭亏力度,亏损面、亏损企业亏损额有所下降。全省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5.92%,比上年下降0.9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4.02亿元,同比下降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