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三明市统计局

三明市统计局

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力推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增长创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初步核算,三明市生产总值392.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4.4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52.94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4.73亿元,增长10.5%。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有所调减,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第三产业发展稳定。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5.2:37.7:37.1调整为24.1:39:36.9。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见表1)。其中:服务价格上涨5.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6万人,全市再就业率达到63%,转移农村劳动力近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47%。

全市财政总收入38.9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0.69亿元,可比增长13.9%。财政支出29.44亿元,增长15%。全市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23.76亿元(扣除海关0.13亿元),增长15.9%;全市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18.52亿元,增长13.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还有差距,经济外向度不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产业关联度不大,企业集聚效应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生产性大项目、好项目不多,持续增长乏力;“三农”工作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难度较大,部分县、乡财政和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社会事业投入欠帐较多,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存在薄弱环节。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52.7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46.33万亩,比上年减少0.67万亩;烟叶种植面积47.31万亩,增加2.5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17.95万亩,增加0.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7.37万亩,增加5.3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28.18万吨,比上年增加1.9万吨,增长1.5%;烟叶产量5.17万吨,减少0.09万吨,下降1.6%;油料产量2.41万吨,增加0.06万吨,增长2.4%;蔬菜产量183.12万吨,增加9.89万吨,增长5.7%;水果产量69.23万吨,增加2.45万吨,增长3.7%;食用菌总产量6.45万吨,增加0.35万吨,增长5.8%(见表2)。

全年完成荒山造林总面积2.3万亩,比上年增加1.03万亩,增长81.2%。迹地更新面积25.97万亩,增长5.4%,其中人工更新25.97万亩,增长13%。全市非公有制荒山经济造林面积1.83万亩,增长1.1倍,占人工荒山造林面积比重的79.8%,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木材采伐量478.27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8%。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20.98万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肉类总产量达到17.2万吨,增长6.3%;禽蛋产量达到3.34万吨,增长3.4%。

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8.25万吨,增长3.3%。其中:淡水鱼类产量7.89万吨,增长3.1%。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45.98万亩,比上年减少1.27万亩,下降0.5%。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92.3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43.13万亩,机电排灌面积11.63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全部增加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6亿元,增长15.6%。产品销售率97.4%,比上年下降0.87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发电量66.3亿千瓦时,增长12%;原煤产量434.44万吨,增长8.6%。

“3+1”产业集群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3.4%。其中冶金及压延产业总产值123.24亿元,增长25.9%;林产加工产业产值53.85亿元,增长33.6%;机械产业总产值26.56亿元,增长24.1%;医药制造产业产值1.98亿元,增长29.7%。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粗钢产量300.55万吨,增长18.2%;钢材产量350.1万吨,增长22.2%;水泥696.13万吨,增长3.1%(见表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6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利税总额30.2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2.3亿元,分别减少0.21亿元和2.3亿元,下降0.7%和15.8%;亏损面为24.4%,亏损企业亏损额3.12亿元,增长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9.61%,比上年下降7.44个百分点。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28.83亿元,增长29.6%。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92个,房屋施工面积33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8%;房屋竣工面积124.6万平方米,增长10.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6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7%,农村投资增长59%(见表4)。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51亿元,增长2.38倍;第二产业投资61.04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投资65.9亿元,增长1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商品房屋销售面积81.69万平方米,增长55.7%;商品房屋销售额13.81亿元,增长1.02倍;商品房屋空置面积12.77万平方米,增长39%。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第一条快速出省通道福(州)银(川)高速公路三明段建成通车,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全线动工,三明机场开工续建,向(塘)莆(田)铁路前期工作取得进展,农村公路改造、硬化1450公里,居全省第一位。一批生产性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三钢钢产量突破300万吨,将乐红狮年产400万吨水泥一期工程等项目竣工投产,三钢80万吨中厚板、青纸20万吨高强瓦楞纸等项目动工。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0.77亿元,增长9.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5.99亿元,增长31.1%;其他行业零售额3.33亿元,下降1.2%。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中,吃、穿、用基本生活用品销售稳步增长: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2.21亿元,占14.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0.76亿元,增长23.2%;汽车类零售额2.20亿元,增长38.4%;日用品类零售额0.76亿元,增长24.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0.83亿元,增长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