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克服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内需明显回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池州市生产总值7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增长率不仅首次赶上和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7和0.6个百分点),而且也是池州1998年以来最快的一年。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4874元。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68亿元,比上年略增;第二产业增加值30.01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82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7∶36.3∶36.7调整为24.7∶39.8∶355,第二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1%,推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0.3%,比上年提高71.6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5.7倍,实现利税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山野菜、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初具规模。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上形成优质水稻、蚕桑和速生丰产林、特种水产、家禽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已成为上海及周边城市重要供货地。重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在农村累计建沼气池3.1万口,开展庭院经济生产。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市化水平为26.5%,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贵池区GDP为38.18亿元,增长10.1%,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0.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755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571人,登记失业率为4.4%;新增劳务输出15010人。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全市重点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年初确定改制的20户重点企业,已有17户完成了改革的主要任务。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创建金融安全区力度加大,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12.5个百分点。银企关系进一步密切,成功举办了池州首届银企合作项目对接会。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逐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不断规范,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1127万元;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全面完成,向农民直接发放补贴款1150万元;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土地、矿业权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住房、人事、教育及卫生等各项改革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形势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与全省沿江主要城市比还不够快;农村和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收入增长较缓,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交通、能源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就业压力仍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平稳发展。200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退耕还林等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0.4万吨,比上年减产8.6万吨,减幅为14.6%;棉花总产量为1.36万吨,增产0.12万吨,增幅为9.9%;油料产量5.87万吨,增产0.6万吨,增幅为11.4%。林业快速增长。市林业局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是我市林业建设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市完成造林16940公顷,是前3年的总和,其中退耕还林15415公顷。同时,在绿色长廊工程、“长防林”工程、种苗工程、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和外资项目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畜牧、水产保持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16万吨,比上年增长1.9%。水产品产量达到8.6万吨,比上年增长2.2%。农、林、牧、渔比例为55.7∶7.9∶29.4∶7.0。据市农委统计,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15.88亿元,增长7%。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1.03亿元,完成土石方370.1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千公顷。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43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69.64万千瓦,增长1.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4281吨,增长2.7%;农村用电量10928万千瓦小时,增长5.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5.32亿元,增长15.1%;国有企业增加值4.11亿元,增长25.9%;集体企业增加值0.36亿元,增长1.4倍;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0.03亿元,增长61.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46亿元,增长2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0.36亿元,增长33.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0.33亿元,增长39.3%。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增加值2.78亿元,增长31.7%;重工业增加值6.97亿元,增长24.8%。轻重工业结构由2002年的1∶1.98,变为1∶2.19。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工业新产品产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稳步回升。全市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0.21亿元,比上年增长5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69%,比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0.3%,比上年提高71.6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增幅均为近几年来最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5.7倍,实现利税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池州海螺水泥的加盟,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2003年池州海螺实现产值7.38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的拉动指数达11.9%,产销率达100.04%,比上年提高8.54点,利润总额3.58亿元,实现利税4.46亿元。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对GDP的贡献率为26.9%,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3.9亿元,增长35%。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4.98亿元,增长58%;技术改造投资7.14亿元,增长2.4%;房地产开发投资4.63亿元,增长33.4%。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水利建设投资1.25亿元,交通建设投资4.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