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六安市统计局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52.1亿吨公里,增长16%。客运周转量53.8亿人公里,增长12.5%;水运客运量33万人次,货运量103.8万吨。

年末全市各种机动车辆45.1万辆,比上年增长11.6%。汽车拥有量11.9万辆,增长19.3%。其中:载客汽车4.8万辆,增长24.7%,其中轿车2.1万辆,增长36.7%;载货汽车4.7万辆,比上年增长12.7%。

电信部门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7%。邮政部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亿元,增长21%;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13万户,增加1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2.9万户,增加26.1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37部,增加6.2部。互联网用户5.1万户,比上年增加1.7万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0亿元,增长29.1%。在地方税收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营业税增长40.3%,增值税增长34.4%,企业所得税增长34.7%。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年财政支出52.9亿元,增长35.1%,其中基建支出增长35.1%,科学费用支出增长17.8%,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9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2.1 %,社保支出增长52.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  17.3%。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7.1亿元,增长22.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64.5亿元,增长2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7.3亿元,增长18.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3.7亿元,增长17.2%。其中,短期贷款158.9亿元,增长7.7%;中长期贷款61.4亿元,增长41.5%。

保险市场稳步扩大。截止2006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分支机构9家,较年初增加2家;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50.6%。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63亿元,增长39.4%;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8.41亿元,增长54.5%。赔款和给付1.89亿元,增长28.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39亿元,增长39%;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4946万元,增长6.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当年招生8314人,在校生20827人,毕业生6453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2所,在校生6.42万人。普通中学431所,招生14.53万人,在校生43.14万人,毕业生15.84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4.2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8.86万人。小学2304所,招生7.5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5%和0。各类成人中小学校62所,在校学生5924人。全年共扫除文盲4323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405人。共建立19个科技专家大院,转化高新成果32项,实施攻关课题24项;向119个乡(镇)村和99个企业及示范基地选派234名科技特派员,推广新技术216项,引进新品种143个。全年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立项19项。全年通过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7个,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4家,高新技术产品15个。专利申请189件,授权专利10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28.4%。全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38个,其中系统内10个。全年完成产品认证企业85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81万台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有馆藏档案资料33.5万卷(件、册)。市级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2%。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23.5万户,比上年增加3.3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0%。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15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56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4902人,注册护士2899人。乡村卫生室264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974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93%。2006年金寨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体育事业取得较快发展。2006年,我市在国际和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3枚。其中世界冠军1个,亚运会冠军1个,国内比赛冠军3个。参加省十一运会等比赛和竞技体育常规赛,共获得金牌34枚,银牌39枚,铜牌36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千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23次,参加活动人数41.9万人次。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2006年,全市户籍人口686.73万人,男性362.54万人,女性324.19万人。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61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03‰,比上年上升0.2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59‰,比上年下降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44‰,比上年上升0.3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250元,增长14.9%。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3.8元,增长14.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1%,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3平方米。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增长11.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6.4万人,增加1.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1.2万人,增加0.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2.3万人,增加1万人;合计征缴基金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9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

十二、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市、县级环境监测站6个。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5461.8万吨,工业废水处理排达标率99.6%,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3%。六安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1个,面积61.2平方公里;六安城区建成环境噪声监测面积31平方公里,点位12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