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六安市统计局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和城乡统筹,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促进农业化,加速信息化,克服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前三年打基础,后两年快发展”的预期目标,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1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03.93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25.68亿元,增长12.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054元(折合61l美元)。“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lO.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6.1:29.4:34.5变化为2005年的26.7:33.5:39.8。

从业人员稳定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81.1万元,比上年增加1.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32.8万人,减少2万人;第二产业66.1万人,增加1.6万人;第三产业82.2万人,增加1.8万人。年末在岗职工20.99万人,比上年增加0.2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4236户,从业人员达5.83万人;个体工商户11.78万户,从业人员达29.86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优,工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不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足,支柱产业不壮;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形成;财政增收压力较大,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业

2005年,全市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提高,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3.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万公顷。

受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农产品有所减产。全年粮食产量333.50万吨,比上年减产10.01万吨,下降2.9%,但仍保持常年偏好水平;油料产量27.3万吨,增长2.3%;棉花产量6732吨,下降21.4%;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当年营造林面积4924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42.6万吨,比上年增长6.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9.7万吨,增长4.8%;禽蛋产量13.8万吨,增长2.7%;水产品产量19.9万吨,增长5.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06.2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01万吨,增长4.9%。农村用电量4.34千瓦小时,增长13.3%。有效灌溉面积377.79千公顷,新增0.7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6.8亿元,增长28.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25.1%。集体企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25.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25.1%。重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增长32.1%;轻工业增加值25.3亿元,增长25.2%。

全市27个工业大行业中,有22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8%,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增长62.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6•7%,金属制品业增长51.7%,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74.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8亿元,增长54.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白酒增长20.7%,纱增长15.9%,机制纸增长17.8%,中成药增长104.9%,小型拖拉机增长26.2%。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人1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实现利税9.3亿元,增长12.6%,其中利润4.5亿元,增长4.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9.3,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1亿元,增长1.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3.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50.5万平方米,增加18.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城镇项目投资72.0亿元,增长44.7%;农村投资25.6亿元,增长45.0%。‘‘十五,,时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8亿元,年均增长20.1%。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

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4%;第二产业投资34.9亿元,增长2.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9.2%,采矿业投资下降4.1%;第三产业投资46.8亿元,增长119.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4.8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97.4%。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9亿元,比上年下降4.2%;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94.0万平方米,增长15.0%。,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132.7万平方米,增长46.1%。竣工房屋面积89.6万平方米,下降6.9%;商品房屋销售面积85.9万平方米,增长5.1%;实现销售额11亿元,下降6.4%。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新建续建“568'’计划项目225个,投资62亿元。30个重点工业项目当年投资14.6亿元。华电一期机组并网发电,江淮齿轮系列汽车变速器、应流集团2万吨铸钢一期工程、世林新型高效节能灯等项目竣工投产;霍邱铁矿开发和金安钢铁、江淮电机、星星轻纺等扩建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济广、宁西、合阜高速公路六安段施工加快,沪汉蓉铁路和六武高速公路六安段开工建设。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2亿元,增长17.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1.2亿元,增长10.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5亿元,增长92.0%;餐饮业零售额12.8亿元,增长11.5%。“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