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六安市统计局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1.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7%。其中,出口1.79亿美元,增长63.1%;进口701万美元,下降14.5%。“十五”时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达5.73亿美元,其中出口5.4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1.2%和21.4%。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2家;利用外资5375万美元,增长22%;实际到位1497万美元,增长26%。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63万人次,增长24.6%。旅游总收入12亿元,增长33.5%。其中,旅游外汇收人192万美元,增长6.7%;国内旅游收入11.8亿元,增长34.0%。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7.88亿元,以上年增长15.4%。

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44.77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9%。客运周转量47.86万人公里,增长4.0%;水运客运量31万人次,货运量60万吨。电信部门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8.7%。邮政部门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17亿元,增长8.3%;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90.28万户,增长10.1%;移动电话用户86.8万户,增长36.3%。国际互联网用户5.9万户,比上年增加0.1万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5.4%,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增值税增长65.6%,营业税增长23.9%,企业所得税增长14.1%。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年财政支出39.2亿元,增长20.9%,其中基建支出增长19.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4.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4.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25.9%。“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2%。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8.1亿元,增长20.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1,4亿元,增长1.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8.1亿元,增长20.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2亿元,增长9.0%。其中,短期贷款147。6亿元,增长9.7%;中长期贷款43.4亿元,增长7.7%。

保险市场稳步扩大。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人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72亿元,增长19.1%;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4.99亿元,增长12.1%。赔款和给付1.25亿元,增长28.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92亿元,增长22.8%;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O.33亿元,增长46.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当年招生5904.人,在校生l7626人,毕业生4820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25所,在校生5.3万人。普通中学347所,招生24.9万人,在校生39.1万人,毕业生13.9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3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6万人。小学2456所,招生7.1万人,在校生51.3万人,毕业生8.7万人。学龄儿童人学率为99.5%;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7%和2.5%。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在校生数1.4万人。全年共扫除文盲9222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4个。通过省级认定制造信息化示范企业5家。普及推广各类新成果、新技术84项,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多项,立项8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有线电视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20,2万户。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5.9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3.44%。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医院、卫生院床位917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587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4844人,注册护士2688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2005年,我市参加15项省竞技体育常规赛,共获金牌26枚,银牌27枚,铜牌18枚。有3人参加全国十运会,获冠军1人,亚军1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68l万人,其中男性358.93万人;女性322.0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70%,比上年下降0.0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71‰,下降1.3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999(00,上升1.33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535元,增长12.9%。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7810元,增长28.0%,按可比口径,实际增长13.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76平方米。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5元,增长6.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十五”时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年平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末,全市有15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21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有21.3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6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4.17%。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市级环境监测站8个,自然保护区4个。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9802万吨,工业废水处理排达标率99.36%,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队98.72%。

全年全市发生火灾事故385起,直接经济损失147.8万元;发生交通事故1418起,造成39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468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为初步校算数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按可比口径计算。

5、2000—2004年生产总值及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已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作了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