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六安市统计局 2004年5月20日 200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市经济工作的各项布置,一手抓防治非典和抗洪救灾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亿元,比上年下降5.7%;第二产业增加值72.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70.6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比例为31.4:34.7:33.9。人均GDP3113元,比上年增加170元。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市总人口669.5万人,其中男性353.6万人,女性315.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43‰,人口死亡率为4.94‰,自然增长率4.49‰,比上年上升0.24个千分点。 劳动力结构进一步调整。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在岗职工21.7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34.4万人。全年新增私营企业578家,个体工商户5208户,新增就业人员1.7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农村经济因灾受损严重,农民收入下降;工业经济规模小,支撑力不强,缺少大项目;城镇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 二、农 业 2003年,我市遭受了罕见的多重灾害,农业生产损失惨重。 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全年粮食总产172.4万吨,同比下降43.3%。其中,夏粮23.6万吨,下降49.2%;秋粮148.8万吨,下降42.2%。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有升有降。全年油料产量20.6万吨,同比下降28.9%;棉花产量6131吨,下降38.1%;麻类产量13169吨,下降26.8%;茶叶产量7508吨,同比增长4.8%。 退耕还林成绩喜人,畜牧水产发展平稳。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万亩,退耕还林面积38.53万亩,其中生态林面积32.77万亩,占整个退耕还林面积的85.1%,退耕还林实现超计划23.0%。全年肉类总产44.8万吨,同比下降2.5%;禽蛋产量14.7万吨,增长7.6%;水产品产量18.17万吨,下降0.2%。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养殖业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5%提高到42.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59744万千瓦,同比增长4.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7.4万吨,下降1.0%;农村用电量36041.7万千瓦时,增长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7.73亿元,下降1.8%;集体企业1.92亿元,增长11.2%;股份合作企业1.30亿元,增长13.6%;股份制企业18.81亿元,增长1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2亿元,增长1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10亿元,增长30.2%。重工业增加值10.40亿元,增长17.6%;轻工业增加值17.22亿元,增长9.3%。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06.09%,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9亿元,增长14.9%;利税总额6.3亿元,增长15.7%;亏损企业亏损额0.72亿元,比上年下降33.3%。 企业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列入省考核的116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完成改制任务的占85%;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改制退位目标,置换国有资产3.48亿元,职工身份5506人。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35.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394.5万平方米,增加38.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5.67亿元,增长37.3%;更新改造投资10.41亿元,增长10.3%。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宁西铁路投入营运;105国道马(店)姚(李)段改造通过验收;六舒三公路加紧施工,商景高速六安段开工建设,宁西高速大(顾店)叶(集)段封闭改造提前实施。投资3.5亿元进行县乡公路改造,完成105个村道路配套建设任务。临淮岗工程提前一年成功截流,城西湖大堤和磨子潭水库除险加固加快进行。 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滨河公园一、二期工程、火车站广场及站前大道和高架桥、淠河防洪堤和古城墙、梅山北路和解放北路配套相继建成,污水处理厂通水试运行,光明东路、龙河西路建设和解放路单道拓宽加紧施工,中心广场和行政中心建设全面铺开。老城改造步伐加快,竣工面积60万平方米。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66.16万平方米,增长37.2%;实现销售额7.6亿元,增长65.2%。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继续加快。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38143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旅客运输周转量454684万人公里,增长13.5%。水运客运量20万人次,货运量90万吨。联通公司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8939万元,比上年增长36.9%。邮政部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9727万元,增长19.3%。移动电话用户44.5万户,增长45.4 %。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3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9.1亿元,比上年增长7.5%。从城乡看,市的零售额16.4亿元,增长8.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72.7亿元,增长7.3%。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9.5亿元,增长7.2%;餐饮业9.6亿元,增长10.2%。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额109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出口总额10337万美元,增长25.0%;进口总额578万美元,增长47.1%。 招商引资取得进展。全年实现到位境内资金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境外资金3163美元,增长35.9%。华电六安电厂、长江精工工业园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户我市。 旅游业继续发展。旅游外汇收入850万美元,国内旅游总收入4.9亿元,接待海外游客2123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30万人次。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3.3%。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全年财政支出26.5亿元,增长23.6%。其中,基建支出增长2.2倍,抚恤和社救支出增长85%,社会保障支出增长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