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六安市统计局

电信部门(不包括移动公司)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9亿元,比上年增长34.3%。邮政部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120万元,增长14.1%。年末城镇电话用户60.9万户,增长25.3%;农村电话用户42.1万户,增长27.2%;移动电话用户30.6万户,增长51.7%;国际互联网用户3.9万户,比上年增加1.4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3.3亿元,比上年增长7.0%。从城乡看,市的零售额15.1亿元,增长6.8%;县及县以下零售额68.2亿元,增长7.1%。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4.6亿元,增长6.1%;餐饮业8.7亿元,增长20.0%。全年城乡集市贸易商品成交额44.9亿元,增长5.3%。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第一年,全市上下利用这一契机,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克服了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全年出口平稳增长。全年共实现进出口额86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出口总额8267万美元,增长12.0%;进口总额393万美元,下降18%。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全年合同外资金额达135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4%。实际利用外资928万美元,增长2.2倍。全市已落实招商引资项目419个,市外境内资金到位11.9亿元。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115万美元,增长28.2%;国内旅游收入5.87亿元,增长16.7%。接待海外游客2400人次,增长23.7%;接待国内游客184.76万人次,增长15.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4.06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亿元,增长7.9%。营业税、农业税等主体税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21.4亿元,增长9.1%。其中,基建支出增长1.4倍,抚恤和社救支出增长17.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25.2%。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33.7亿元,增加5.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9.2亿元,增加22.0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6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22.7亿元,增加8.2亿元;中长期贷款33.2亿元,增加0.7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29793万元,比上年增长46.5%,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9358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0435万元;赔付7223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5134万元,人寿险赔款和给付2089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2002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项目60个,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48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85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454万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增强。全年新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产品三项,重点实施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30项,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10项,省级科技项目6项。争取上级财政拨款315万元,科技贷款5650万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末,全市有高校2所,当年招生4125人,较上年增加240人,在校学生10688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7227人。普通中学344所,在校学生38.8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8.2万人。小学2819所,在校学生61.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3%,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6%和1.5%。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438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3.1万人,全年共扫除文盲1.5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10.6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3.01%,比上年增加0.87个百分点。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3%,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医疗条件继续改善。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个体开业)2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9个,妇幼保健机构10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9329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723人,其中医生3294人,护师(士)2290人。全市有3341个村卫生室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60%村卫生室基本达到合格标准。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2002年,我市运动员在安徽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奋力拼搏,共获得18.5枚金牌,7枚银牌,10枚铜牌。

十一、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2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45元,增长18.0%。据抽样调查,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6元,增长9.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0%,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64元,增长7.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2%,比上年下降4.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600个,分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245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53%。有16.35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66万人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取了养老金,22.2万人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16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全市城市低保人数已达7.7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235个,床位5438张,各种社会服务设施496个。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2002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467人,市县级环境监测站8个,自然保护区4个。全市主要有机污染物COD排放量达2.80万吨,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3786万元。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98.2%,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5%,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率99.5%。

注:1、公报中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 增减(%)

粮食 万吨 304.1 24.3

油料 万吨 25.0 11.2

棉花 吨 9911 23.7

黄红麻 吨 17985 12.2

蚕茧 吨 7377 30.1

茶叶 吨 7164 平

肉类 万吨 46.0 10.0

禽蛋 万吨 13.7 2.4

水产品 万吨 18.2 6.8

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 增减(%)


白酒 吨 73200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