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2%、7.8%、8.0%。三次产业比例为35.8:31.6:32.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943元,比上年增加221元。年初省政府下达的九项目标管理任务得以全面实现。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全市总人口达667.75万人,其中男性351.92万人,女性315.8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20‰,人口死亡率4.95‰,自然增长率4.25‰,比上年降低0.71个千分点。 劳动力结构进一步调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78.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38.2万人,第二产业62.6万人,第三产业77.4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63.4:16.8:19.8,变化为63.0:16.6:20.4。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2.5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18.66万人。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7921户,从业人员1.8万人;私营企业814户,从业人员1.3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仍然不高,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等“三低”问题仍较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二、农 业 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连续两年因遭受自然灾害减产后,2002年粮食产量呈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304.1万吨,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夏粮46.5万吨,增长35.0%;秋粮257.6万吨,增长22.4%。 主要经济作物全面增产。全年油料产量24.97万吨,比上年增长11.2%;棉花产量9911吨,增长23.7%;麻类产量17985吨,增长12.2%;茶叶产量7164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林业发展步伐加快,牧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8907公顷,比上年增长49.5%;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8000公顷。完成项目造林2万公顷,绿色长廊林带造林282.3公里,线路绿化247公里,四旁植树1429万株。全年肉类总产量45.97万吨,比上年增长10.0%;禽蛋产量13.66万吨,增长2.4%;水产品产量18.20万吨,增长6.8%。 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良好。全市有20种农产品被评为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15种农产品被评为首批安徽名牌农产品,45种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全市有5000多亩有机茶示范基地获瑞士IMO标准体系认证,优质茶叶、名特水产、高山蔬菜等打入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44.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7.66万吨,增长7.8%;农村用电量33148万千瓦时,增长13.6%;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375.69千公顷,新增20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01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7.49亿元,下降1.8%;集体企业2.57亿元,增长8.6%;股份合作制企业1.16亿元,增长28.9%;股份制企业10.04亿元,增长9.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4.89亿元,增长41.9%。重工业增加值9.64亿元,增长13.5%;轻工业增加值13.37亿元,增加4.5%。 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04.93%,比上年提高3.6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7.9%,提高3.9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3.69亿元,增长5.0%;利税总额6.19亿元,增长3.7%;亏损企业亏损额0.8亿元,比上年减少8.2%;企业亏损面下降2.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改制力度加大。57户企业实施了改制、重组、出售等多种形式改革,长江股份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4亿元。金裕纺织与上海华源合作组建了六安华源纺织有限公司,龙津集团兼并豪顿公司后,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支持的30户企业之一,以华康公司为核心组建了油脂集团,六安造纸厂实施破产工作正有序进行。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45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60.0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8.62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355.71万平方米,增加45.1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70亿元,增长24.3%;更新改造投资9.44亿元,增长23.2%。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水利业投资1.94亿元,比上年下降27.9%;交通运输业投资4.82亿元,增长10.0%;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3.1亿元,增长71.8%;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影视业投资2.3亿元,增长69.3%。 国债和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国债和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8.3亿元,其中:国债项目完成1.7亿元,重点项目完成6.6亿元。宁西铁路六安段、105国道霍邱段、金双、六毛、迎白等铁路、公路建设投资完成5.1亿元。中央粮库、105国道、金双路等已竣工建成,佛子岭水库加固工程已开工建设。 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市政工程完成投资1.1亿元,成功实施了紫竹林东路续建、人民路改扩建工程。解放北路拓宽、火车站前广场大道、磨子潭路改扩建等多项工程顺利实施。老城区改造12个小区当年竣工商品房43.6万平方米,同时新开工建设商住小区10个。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商品房空置面积下降。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03.5万平方米,增长3.9%。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54.8万平方米,下降8.7%。竣工房屋面积58.1万平方米,下降5.4%;商品房空置面积5.5万平方米,下降53.1%。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继续加快。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1.7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4410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4%;旅客运输周转量400534万人公里,增长12.5%。水运客运量2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30万人公里,货运量65万吨,货物周转量2600万吨公里,与去年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