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兴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好于农村。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81亿元,增长18.5%;县城消费品零售额23.60亿元,增长10.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5.98亿元,增长7.8%。城市消费增速分别快于县及县以下8.1、1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餐饮业增速继续保持领先。餐饮业零售额7.45亿元,增长14.9%;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5.23亿元,增长11.7%,其中,限额以上增长18.6%。“十五”时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8%。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94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1%,其中,进口总额478.2万美元,增长7.9%;出口总额4467.6万美元,增长107.0%。在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102.4万美元,增长36.3%;生产企业自营出口2790.6万美元,增长264.2%。“十五”时期,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7.3%。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7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97万美元,增长80.2% 六、交通和邮政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8.07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公路货物运输量4539万吨,比上年增长7.6%,货物周转量32.46亿吨公里,增长10.4%;公路客运量6630万人,比上年增长2.7%,旅客周转量28.63亿人公里,增长4.9%。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数92.22万户,增长33.7%,其中,农村电话用户数57.94万户,比上年增加7.9万户,增长15.9%;移动电话用户数47.49万户,比上年增加1.4万户,增长3.1%;计算机互联网用户7.78万户,比上年增加0.26万户,增长3.4%。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总收入平稳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上划中央收入6.15亿元,增长27.8%;地方财政收入7.01亿元,下降11.9%。分税种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较快增长,分别增长29.8%、14.9%;个人所得税增长4.6%,营业税下降1.1%。财政支出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企业挖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医疗卫生支出及农业支出增幅较大,分别增长81.3%、67.2%、37.2%和33.7%。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6.63亿元,比年初增加45.0亿元,其中,储蓄存款215.61亿元,比年初增加34.7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8.49亿元,比年初增加8.9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17.93亿元,比年初增加4.0亿元,农业贷款31.82亿元,比年初增加5.3亿元。在中长期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10.55亿元,比年初增加3.62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4.0亿元,比年初增加0.69亿元。 保险业迅速发展。全年全市保险机构保险费收入84365万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980万元,增长19.8%;人寿险保费收入74385万元,增长34.2%。赔款和给付支出9786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133万元,增长20.8%;人寿险赔款和给付支出4653万元,增长4.0%。 八、价格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0.6%,涨幅比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从消费品价格指数构成看,居住价格涨幅最高,比上年增长5.6%,是拉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食品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0.2%,衣着、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四大类价格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分别比上年下降3.6%、1.9%、0.6%、0.5%。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9%,涨幅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产品上涨5.1%,涨幅比上年减少1.7个百分点。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4.1%,比上年减少2.2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0.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1.6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1所,在校学生4.99万人,毕业生1.19万人,其中,普通中专在校学生1.53万人,毕业生0.24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13万人,毕业生0.84万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0.33万人,毕业生0.11万人;普通中学392所,在校学生53.65万人,毕业生16.28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1.64万人,毕业生3.16万人,初中在校学生42.01万人,毕业生13.12万人;普通小学1959所,在校学生58.1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48%和0.31%。技术培训、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发展。职业技术培训毕业人数28.50万人;幼儿园在校学生4.3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0.15万人。 技术创新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68万人。大中型企业技术经费投入6534万元;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136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5家;高新技术产品10项,其中,省级以上6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19.3亿元。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全市民营科技企业333家,技工贸总收入15.78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68家。 全市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4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实现了我市在此项工作中零的突破;国家星火计划项目6项;省“十五”二期科技攻关计划3项;组织实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1项。全市科技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5个。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8.4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9.41%。 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4个,卫生防疫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全市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6792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0180人,其中,医院、卫生院9436人,卫生防疫机构技术人员388人,妇幼保健机构技术人员183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中,共获得金牌46枚,银牌28枚,铜牌28枚。全市共有等级运动员62人,等级裁判员111人。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市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37人,共安装全民健身路径42套,省示范晨晚练点40个,其中,砀山县体育场被评为“省优秀全民健身晨晚练点”,萧县龙城镇被命名为“安徽省全民健身示范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