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宿州市统计局

外贸出口高速增长。2001年,全市上下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等不利因素影响,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实现了高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533.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出口总额1305.94万美元,增长94%;进口总额248万美元,下降27.3%。从出口方式看,外贸自营出口2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1.6%;生产企业自营出口1027万美元,增长134%;“三资”企业自营出口253万美元,增长50.8%。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协议利用外资金额44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3%。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持续加快,全年实现增加值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2001年,公路货物运输量3693万吨,比上年下降4.0%,货物运输周转量22.90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3.9%;公路客运量5767万人,比上年增长3.6%,旅客运输周转量22.5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0%。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62亿元;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数40.01万户,比上年增长42.6%,其中,农村电话户数23.74万户,增长56.1%;移动电话户数14万户,增长67.9%;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50万户,增长152.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增强。全年财政收入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4亿元,比上年增长0.3%。财政支出1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在财政支出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2.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增长47.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6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20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3.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4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2.46亿元,比年初增加4.1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04.9亿元,比年初增加2.36亿元;中长期贷款11.73亿元,增加0.2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国内财产保险、人寿保险费收入23791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303万元,增长12.5%;人寿险保费收入17488万元,增长24.2%。赔款和给付支出5198万元,比上年下降28.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经费投入加大。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4255.6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1019.1万元。

工业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7.5亿元,较上年增长47%。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外贸出口的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990.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5.9%。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高新技术产品3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9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8家;高新技术产品18项,其中,省级10项、市级8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鉴定科技成果6项,其中,2项达国内领先水平,3项达国内先进水平,1项达省内领先水平。另外获市级科技成果6项,省级科技成果5项,并将其中2项推荐参加2001年全省科技奖励的评选。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1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2823所,在校学生数28.07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45万人;普通中学415所,在校学生41.4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0.77万人;小学2170所,在校学生75.0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3.92%和0.16%。成人教育、技术培训、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75人,成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3.13万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学生35.1万人,幼儿园在校学生8.8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650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5个;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有线电视用户达7.6万户;另有县级广播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9.62%,比上年增加0.31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4.32%,比上年增加2.42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1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6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5个,卫生防疫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全市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6953张,比上年增加122张。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25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9379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2695人,护师2261人。卫生防疫机构技术人员441人,妇幼保健机构技术人员165人。

体育事业取得好成绩。2001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中,共获得51枚金牌,29枚银牌和37枚铜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全市范围已经设置全民健身路径5条,评出省级先进健身点9个,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300名。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取得新进展。2001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127人,市县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理所4个。全市环境工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关停超标排烟尘的1吨以下小锅炉33家;停产整顿工业污染企业16家。日处理8万吨的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峻工。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突破。砀山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十镇五村生态建设发展较快。全市有8个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十佳”、“百村”生态村。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36‰,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7.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82.95万人(公安部门统计),比上年末增加5.31万人。

劳动力结构继续调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29.4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在岗职工22.28万人,减少0.75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9.3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2001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1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3.55亿元,增长8.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316元,增长12.0%。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3元,比上年增长11.2%;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43台,拥有电冰箱69台,拥有家用电脑10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567元,增长8.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增长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