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安庆市统计局

安庆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8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的总体目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了国民经济在较高增长平台上稳健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较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38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08.92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190.89亿元,增长11.0%。第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4.2%和34.5%。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9.10:42.28:38.62。人均GDP8747元,比上年增加1416元。

市场价格涨幅略有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3%,比上年涨幅多0.4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78%,多0.18个百分点,居住类上涨4.11%;服务价格上涨2.24%。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9%。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5.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18%,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3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就业岗位呈多样化,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继续减少,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3.77万人,比上年减少2.2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15万人,减少0.64万人;第二产业5.21万人,减少1.13万人;第三产业17.41万人,减少0.47万人。年末在岗职工22.43万人,比上年减少2.1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5.58万人,比上年增加4.8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比预期目标多0.59万人。全年有2.13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

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712元,比上年增加2343元,增长18.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经济外向度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产业集群规模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较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2006年,全市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努力克服多种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41979公顷,比上年扩大2720公顷,其中稻谷面积388753公顷,扩大2688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995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8318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0174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45.84万吨,比上年增产23.67万吨,增长10.7%,是近年最好水平。其中,夏粮6.22万吨,增长4.54%;秋粮180.37万吨,增长14.35%。油料、棉花增产,其它经济作物增长较快。

全年油料产量21.44万吨,增长8.6%。棉花产量96586吨,增长22.6%。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4.46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8.54万吨,增长0.5%。禽蛋产量12.41万吨,增长3.8%。水产品产量30.83万吨,增长5.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04.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7%;农用拖拉机7.36万台,增长7.8%;农用运输车10731辆,增长6.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0.66万吨,增长4.9%。农村用电量85752万千瓦小时,增长1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0.3亿元,增长20.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8.0亿元,增长7.8%。集体企业6.3亿元,增长12.0%;股份制企业51.0亿元,增长29.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8.4亿元,增长25.4%。重工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15.9%;轻工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长29.7%。全市新产品产值10.0亿元,增长33.8%。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6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增长较快。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1.3%,石油加工炼焦业增长6.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9.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5.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7.15,比上年提高8.2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51.0亿元,增长25.3%;实现利税19.9亿元,其中利润1.2亿元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38亿元,减少2.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2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95万平方米。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25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6.19,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78。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高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6.6亿元,比上年增长45.7%。其中,城镇投资162.5亿元,增长58.6%;房地产开发投资25.6亿元,增长42.2%;农村非农户投资22.9亿元,增长45.4%。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制造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城乡5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6亿元,比上年增长27.8%;第二产业投资90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投资117.5亿元,增长56.2%。在城镇投资中,工业完成投资89.8亿元,增长56.6%;制造业投资78.3亿元,增长59.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7.3亿元,增长10.7%;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35.7亿元,增长53.0%。全年商品房销售销售额23.9亿元,增长26.4%。

“861”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野861冶行动计划续建、新开工项目84项,总投资规模281.8亿元,当年完成投资78.08亿元。岳潜高速公路、石化野油改煤冶、菱湖风景区、枞阳海螺水泥余热发电、大发柴油机生产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