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淮北市统计局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0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出口4954万美元,下降4.0%;进口1119万美元,增长67%。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4879万美元,下降3.8%;加工贸易出口75万美元,下降15.7%。按经营单位分,专业外贸公司出口2629万美元,增长70.5%;自营生产企业出口1804万美元,下降37.2%;“三资”企业出口521万美元,下降30.3%。出口收汇4134万美元。“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3423万美元,其中出口20014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3.8%和9.8%。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家,比上年增加2家;实际利用外资2683万美元,下降23.4%,其中直接利用外资547万美元,下降39.8%。全年引进省外资金30.5亿元,增长44%。“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330万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9倍,年均增长21.8%。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2356人次,比上年增长29%;接待国内游客210万人次,增长25.7%。旅游总收入5.4亿元,增长13.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92万美元,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5.3亿元,增长15.2%。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客货运量较快增长。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129万吨,比上年增长21.3%;货物运输周转量90808万吨公里,增长21.5%。完成客运量2928万人,增长24.3%,旅客运输周转量162932万人公里,增长24.8%。

邮政业务稳步增加,电信事业加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亿元,增长0.4%;电信业务总量4.6亿元,增长40.3%。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9.71万户,比上年增加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1.2万户,增加11.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4部/百人。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08万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6.61亿元,比上年增收6亿元,增长29.4%。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3亿元,分别增长36%和26.9%。全年财政支出17.7亿元,增长39.5%,其中,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增长16.8%,科技支出增长33.2%,教育支出增长30.8%,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2.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57.4%,社会保障支出增长3.4%。“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7%,分别比“九五”时期快3.3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3.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4亿元,增长25.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9.2亿元,增长3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0.8亿元,增长16.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6亿元,增长13.5%。其中,短期贷款67.8亿元,增长5.1%;中长期贷款34.4亿元,增长12.7%。

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飞亚纺织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共筹集资金1.36亿元。到2005年末,全市上市公司已达3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6.4亿元。

保险市场继续扩大。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0.9亿元,增长15.4%;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4.1亿元,增长4%。赔款和给付0.6亿元,增长8.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47亿元,增长29.6%;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17亿元,下降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所,当年招生7404人,在校学生23239人,当年毕业学生4615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3所,当年招生1.1万人,在校生2.35万人。普通中学138所,在校生17.08万人,其中,高中30所,在校学生4.58万人;初中108所,在校学生12.5万人。普通小学619所,在校学生22.05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7.8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幼儿园92所,入园儿童3.04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91项,其中工业类23项、农业类17项、社会发展类16项、软科学研究14项、重大科技专项17项、产学研项目5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900万元。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5项。全年新认定了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个高新技术产品。2005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7家,高新技术产品44个;全年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16.8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2%和28.5%。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236家,产值超百万元以上的28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年末共有各级档案馆3个,馆藏档案资料12.83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4430平方米;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9.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1.86%。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0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37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210场次,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510场次,创作剧(节)目150个;成功举办淮北市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文艺作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图书馆新馆建设立项及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广电中心大楼开始筹建。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下同)1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465张;卫生技术人员11708人,其中执业医师2667人,执业助理医师842人,注册护士3595人。乡镇卫生院33个,卫生技术人员1537人。市卫生大厦主楼全面封顶,市传染病医院改造完工,引入民资股份制改造了市妇幼保健院,在全省率先放开医疗市场准入,疾病控制工作有条不紊。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10枚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成功组织了元旦万人跑等15次大型文体活动。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网球馆、田径训练场等设施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6‰,比上年降低0.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56‰,与上年基本持平;自然增长率7.04‰,比上年降低0.42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