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淮北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亿元,下降3%;第二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68.6亿元,增长14.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0245元,比上年增加1400元。“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增幅高于“九五”时期3.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2.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8%,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5:47:38调整为2005年的10.7:56.5:32.8,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3%,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涨幅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6%,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9%,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年末从业人员102.2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4.8万人,第二产业26.4万人,第三产业31万人。年末在岗职工2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31元,增长18.2%;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7.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1万人,有1.04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经济外向度依然偏低;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农业

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990公顷,其中小麦面积10.1万公顷,扩大7178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5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7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52万公顷。

夏粮喜获丰收,秋季作物因灾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90.4万吨,比上年减少4.4万吨,下降4.6%,其中,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62.6万吨,增长1.8%;秋粮总产27.8万吨,下降16.4%;油料产量2.51万吨,下降38.5%;棉花产量1.53万吨,下降17.9%。

养殖业平稳增长。全年肉猪出栏75.7万头、羊出栏75.8万只、家禽出栏126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1.6%、13.4%和14.2%。肉类总产量9.1万吨,禽蛋产量3.9万吨,奶类产量0.6万吨,分别增长9.4%、6.3%和8.9%;水产品产量2.7万吨,增长4.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8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农用拖拉机10.8万台,增长1.9%;农用运输车1.21万辆,增长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13万吨,增长5.2%;农村用电量0.84亿千瓦小时,下降0.9%;有效灌溉面积达8.13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6亿元,增长13.1%。煤炭、电力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两行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9.6亿元和13亿元,增幅分别为13.9%和17.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9%。“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比“九五”时期快11.1个百分点。

县区工业活力不断增强。杜集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2107万元,相山区完成工业增加值7842万元,烈山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6217万元,濉溪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1705万元,分别增长23.4%、13.6%、23.8%和19.6%,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有所加大。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全年原煤产量3434万吨,洗精煤567.4万吨,分别增长4.8%和19.6%;发电量106.6亿千瓦时,增长1.6%;水泥143.4万吨,增长6.6%;白酒11740千升,增长39.2%;纱36013吨,增长7.4%,服装93.9万件,增长7.6%。受原材料价格、国际市场环境等影响,焦炭和部分纺织品产量有所下降。

企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9.5亿元,增长28.6%;实现利税28.7亿元,增长17.1%,其中利润6.54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9.9%。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年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48家。全年实现增加值6.67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实现利润1.2亿元,增长36.9%;上缴税金0.8亿元,增长31.6%。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7万平方米,建筑房屋竣工面积88.8万平方米,减少1.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城镇投资66.2亿元,房地产投资8.8亿元,分别增长33.4%和26.5%。煤电等支柱行业投资增势强劲,其中采掘业完成投资37.8亿元,电力行业完成投资6.7亿元,分别增长60.4%和43.3%。“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9.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03.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3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1.6倍和3.7倍。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重点建设项目52个,比上年增加1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468.4亿元,当年完成43.85亿元。共安排“861”行动项目34项,总投资规模827.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4.04亿元。淮北矿业集团和皖北煤电公司共完成投资35.2亿元。电厂8号机组竣工投产,淮北矿业集团煤焦化电项目一期工程、涡北煤矿、孙疃煤矿、卧龙湖煤矿、高档服装面料工程、五沟煤矿等重点项目加紧建设。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8.8亿元,增长13.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6亿元,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7.2亿元,增长12.9%;餐饮业零售额6.9亿元,增长12.7%;其他行业零售额0.3亿元,增长5.8%。“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1.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5倍,年均增长10.4%,比“九五”时期快1.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