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大幅度增加。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609万美元,增长34.9%。其中:进口763万美元,增长43.6%;出口3846万美元,增长33.3%。在出口总额中,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3754万美元,增长33.1%;加工贸易出口92万美元,增长43.8%。按出口企业分:专业外贸公司出口1323万美元,增长19.9%;自营生产企业出口2243万美元,增长50%;“三资”企业出口280万美元,下降1.9%。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家,合同利用外资48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0.8%。实际利用外资3061万美元,增长59.5%,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768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1293万美元。全年引进省外资金13.3亿元,增长133.3%。 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增长17.4%,接待国内游客93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287人次,旅游创汇收入93.4万美元。年末拥有星级饭店8个。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6.4亿元,增长13.5%,其中上划中央收入8.7亿元,增长17.2%,地方财政收入7.7亿元,增长9.5%。主体税种较快增长,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增长13.3%和12.9%。财政支出11.2亿元,增长11%,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5.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29.6%。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1.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4%。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45.1亿元,增长1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7亿元,增长18.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94.9亿元,增长9.7%。其中,短期贷款64.6亿元,增长7.5%;中长期贷款21.1亿元,增长22%。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保险系统完成保费收入4.1亿元,增长5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8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3亿元,分别增长20%和66.7%。赔付0.56亿元,增长60.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0.42亿元,人身险业务赔付0.14亿元。 八、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084万吨,增长9.7%,货物运输周转量63235万吨公里,增长11.2%;完成客运量1914万人,增长10%,客运周转量102320万人公里,增长10.7%。 邮电通信业发展持续加快。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4.1亿元,增长15.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5亿元,邮政业务总量0.6亿元。年末城市电话户数12.4万户、农村电话户数6.7万户、移动电话户数18.2万户,分别增长13%、29.9%和27.9%。年末互联网注册拨号上网用户0.4万户,增长8.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2003年,我市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共11项。主要科技成果有:《乳化炸药全连续生产系统》、《冻胀力控制与释放技术应用研究》、《杂交抗虫低酚棉新组合选育及应用》等。全市评选出市科技进步奖43项,科技进步特别奖和科技成就奖各一项。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87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863万元。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至2003年末,全市有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1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全年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6.6亿元,利税0.95亿元。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共签订技术合同3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0.11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15529人,比上年增加1458人。普通中等学校162所,在校学生17.6万人,增加1.5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36所,在校学生15.7万人,增加0.8万人。小学634所,在校学生23.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1%。幼儿园71所,入园儿童2.8万人。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文化作品相继推出,其中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电视剧《大哥》获中国电视“飞天奖”,电视剧《大姐》封镜,艺术创作演出获全国调演比赛9项金奖,实现了“五个一”工程的新突破。2003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2个,总藏书量24.5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卫星收转站193座,有线电视用户8.5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4%,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1.4%。全年出版报纸3种。年末综合档案馆2个,档案资料11.2万卷册,库馆总建筑面积3111平方米。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个体)233个,比上年增加2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个,妇幼卫生机构5个。医院、卫生院床位667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808人,其中医院、卫生院7960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80人,妇幼保健机构197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3055人,护师(士)2753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2003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17枚金牌、25枚银牌、14枚铜牌。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了13项大型体育活动,成功举办了市第七届运动会,承办了全国青少年舞蹈锦标赛等大型赛事。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拥有5500个座位的市体育馆建成投入使用,综合射击馆主体工程完工。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实施“东进、西延、南扩”发展方略,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市建设近期规划编制,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北外环路、博物馆路、翠峰北路等建成通车,城市路网进一步循环畅通。世纪广场、相王广场、古城广场等投入使用。人民路、相山路、长山南路、火车站广场等亮化工程先后完成,闸河城市防洪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管网工程、区域集中供热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城市道路32.2公里,道路面积59.6万平方米。2003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7.5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80.7%,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5平方米,城市供气气化率64.8%,城市公交客运人次81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9%。相山主城区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绿地覆盖率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平方米,供气气化率92%,供水普及率99.3%。 环境治理和保护进一步加强。年末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总面积26.4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6个,总面积42.2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9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5.6%,工业粉尘达标率9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烈山洪庄煤矿塌陷区环境治理生态示范工程被列为省环境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