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淮北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克服非典、“5·13”矿难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3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增幅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因受灾下降,实现增加值17亿元,下降10.8%;第二产业增加值69.7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45.7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比例为12.8∶52.6∶34.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37元,比上年增加632元。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医疗保健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商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而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交通通讯类商品价格则有所下降。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00.4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4.9万人,增加0.4万人;第二产业30.6万人,增加2.9万人;第三产业24.9万人,增加0.6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5.5万人,减少0.2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7.9万人,增加1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安置下岗职工1.6万余名。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27万人,比上年减少0.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改制面达到95%,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产权交易、企业托管两个平台正在建立;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部门预算全面实行,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削减市级审批事项246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89项;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力度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顺利进行,农民负担有所减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发展速度横向比较还不够快;经济外向度不够高,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等。

二、农业

主要种植作物产量下降。2003年,我市遭受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市种植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66.8万吨,下降21.3%,其中夏粮总产量46.1万吨,下降10.7%,秋粮总产量20.7万吨,下降37.9%。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生猪出栏61.7万头,牛出栏5.1万头,羊出栏59.4万只,家禽出栏1056万只,分别增长14.2%、18.7%、17.2%和12.6%。肉类总产量8万吨,禽蛋产量3.4万吨,牛奶产量0.5万吨,分别增长12%、5.4%和6.1%。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967公顷,增长7.3%,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5705公顷,增长16.2%。完成绿色长廊二期工程127公里,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0.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7.9万吨,增长7.7%;农村用电量8204万千瓦时,增长1.8%;全市有效灌溉面积80千公顷,新增1.6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长进一步加快。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3.1亿元,增长9.7%,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42.1亿元,增长5.9%。按轻重行业分,重工业增加值40.6亿元,增长10.7%;轻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7.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4.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4.1亿元,增长13.9%;集体企业增加值1.6亿元,下降3.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19.3%。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在重点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比上年增长的占78%,其中原煤增长4.6%,发电量增长17.3%,印染布增长15.1%,水泥增长9.8%,服装增长17%,焦炭增长15.9%。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3.4%,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9亿元,增长14.5%;实现利税15.9亿元,增长23.5%,其中利润4.3亿元,增长72.1%,均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建筑业快速增长。年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44个,完成增加值6.2亿元,增长3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6万平方米,增长15.3%,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194万平方米,增长28.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1亿元,增长43.3%,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投资额创历史新高。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5亿元,增长44.6%;更新改造投资17.4亿元,增长60.6%;房地产投资6.1亿元,增长72.9%;其他投资2亿元,增长38%。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基建、技改和其他投资中,采掘业投资17.4亿元,增长52.7%;制造业投资7.6亿元,增长172.6%,其中纺织业投资2.2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1.6亿元,分别增长233%和231.6%;交通运输业投资1.7亿元,增长205%。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众城水泥二期、金林人造板、华运陶瓷、市体育馆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淮北电厂八号机组、许疃煤矿、盛世商贸城、温哥华城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5.8亿元,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水泥50万吨/年,棉印染布1500万米/年,服装130万件/年等。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亿元,增长8.9%。从城乡看,城市零售额30.8亿元,增长9.2%;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0亿元,增长8%。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5.1亿元,增长9.1%,餐饮业零售额3.7亿元,增长8.2%,其他行业零售额2亿元,增长6.7%。从商品类别看,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其中食品饮料和烟酒类增长12.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9.1%,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22.1%,日用品类增长7.2%。年末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6个,全年商品成交额42.6亿元,增长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