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舟山市统计局 2002年3月8日 (编者注:统计公报公布的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年度定案数据请查阅当年统计年鉴。)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牢牢把握“抢机遇,争速度,求创新,活环境,抓落实”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经济发展目标,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开门红,为“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2001年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全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速强劲,渔业生产稳定,效益农业不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市场物价稳中略降,外贸出口平稳,利用外资保持较好发展势头,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8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45.71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48.26亿元,增长12.6%。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9.0∶33.2∶37.8调整为25.8∶36.1:38.1。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890元/人。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3%(详见附表1)。 劳动就业结构继续调整。年末城镇集体以上职工11.22万人,比上年减少6.1%;城镇个私从业人员4.02万人,比上年增长17.2%。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4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不快,工业核心竞争力仍比较弱。中韩渔业协定对渔业生产影响日益突出,渔民增收难度加大。受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及贸易技术壁垒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压力增大。 二、渔业 渔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129.39万吨,比上年下降4.1%,其中地方渔业产量127.19万吨,下降3.5%。全市实现渔业产值64.11亿元,比上年下降3.6%。(主要水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渔业结构调整加快。面对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后我市渔业作业空间不断缩小的困难,各级党委、政府和渔区广大群众抓住国家和省对渔业结构调整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大规模发展海水养殖,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加快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海水养殖面积、产量迅猛增长。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02千公顷,产量6.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面积8.26千公顷,产量6.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3%和22.2%。养殖技术取得较大突破,2001年岱衢族大黄鱼越冬情况良好,深水网箱养殖进展顺利。全市各类网箱养殖数达到12316只,比上年增长1.6倍。全市实现远洋渔业产量12.15万吨,比上年下降9.1%,其中地方远洋渔业产量10.23万吨,下降3.9%。 渔业生产能力得到控制。年末全市拥有机动渔船10777艘,比上年减少1.2%。渔船总吨位89.30万吨,总功率152.98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4.2%。 三、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围绕农民增收,以发展效益农业为重点,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改善畜禽养殖结构,加快低产农田改造,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全年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9.70亿元,比上年增长5.5%。 粮食生产大幅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38千公顷,总产量7.55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6.1%和6.5%。其中早稻种植面积0.65千公顷,下降54.9%;晚稻种植面积7.73千公顷,下降15.5%。经济作物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0.85千公顷,总产量20.7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8.5%。全市蔬菜大棚达到4449套。瓜类、豆类、牧草、花卉等种植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畜牧业生产势头良好。在基本稳定生猪、家禽等传统饲养的基础上,肉牛、奶牛、鹌鹑、野生獐等节粮食草型畜禽及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全年肉类产量12913吨,比上年增长6.2%,禽蛋6768吨,下降6.1%。(主要渔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全年累计投入包括标准海塘建设在内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0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全年投入劳力582.87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622.86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12千公顷,新增除涝面积0.03千公顷,疏浚河道122公里。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2.8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8%。农村用电量3.05亿千瓦时,增长4.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256吨,比上年下降2.7%。 四、工业、盐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5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41.9%。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产值8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其中个私工业产值84.96亿元,增长4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8%,增速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幅22.1个百分点。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工业实现产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54.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7%,增速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幅29.3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工业品产销率为96.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3)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不快。受原料供应、市场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亏损严重,县(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市列入考核的370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亏损额0.94亿元,同比增亏1.4倍,盈利企业盈利额3.34亿元,同比下降6.5%,全部企业盈亏相抵共实现盈利额2.4亿元,同比下降24.7%。370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得分为138.51分,十一项效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分别为,总资产贡献率7.17%,资本保值增值率103.64%,资产负债率63.91%,成本费用利润率2.73%,全员劳动生产率36047元/人,流动资产周转率1.67%,产品销售率95.59%,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3.85%,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2.43%,亏损率28.10%,新产品产值率8.41%。 盐业生产有序发展,销售形势良好。全年生产原盐24.96万吨,比上年减少4.7%;销售原盐21.95万吨,比上年增长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