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引进外商投资企业39家,比上年增长56.0%;总投资11519万美元,增长65.4%;协议利用外资5397万美元,增长30.5%;实际利用外资2069万美元,增长30.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邮电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14.7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5002.3万吨,比上年增长7.6%。其中:铁路330.1万吨,增长1.2%;公路4668万吨,增长8.1%;水运4.2万吨,增长2.4%;民航55.8吨,增长53.3%。全年客运量3681.8万人,比上年增长7.3%。其中:铁路187.41万人,下降18.4%;公路3484万人,增长9.4%;水运9.5万人,下降34.5%;民航8878人,增长2.4倍。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净增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3.4万户,其中净增市话用户7.25万户,农话用户6.15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61.4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46.5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7.7%。包括移动电话的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33.55部/百人提高到44.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0.4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5.5%。 旅游事业基本得到恢复。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5%,国内旅游收入16.7亿元,增长11.3%。全年境外入境人数1.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外国人0.47万人次,增长43.6%;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15万人次,增长21.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42万美元,增长22.9%。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08.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2.6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增加24.5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7.34亿元,增加25.72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54.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7.6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增加40.0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33.84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91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3亿元,增长21.0%;寿险保费收入5.78亿元,增长44.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85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22亿元,寿险业务赔款0.63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20万人,比上年增长3.0%,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2.07万人,增长11.5%。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1个。全年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普通高校招收学生2894人,在校学生7160人,毕业学生1497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收学生2909人,在校学生7335人。普通中学招收学生4.38万人,在校学生13.42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学生1.46万人,在校学生3.32万人。小学招收学生2.41万人,在校学生16.19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73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3个,档案馆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文化站139个。全市日均发行《衢州日报》4.89万份,《衢州晚报》4.83万份。 [注1][注2]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有[注3]广播电台(站)142座,其中县以上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54%,比上年提高2.73个百分点。全市有电视台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94%,比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全社会共有卫生机构58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9个;病床床位513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811张;卫生技术人员7259人,其中执业医师2936人,执业助理医师940人,注册护士1733人。全市共有疾病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注4]个,卫生技术人员323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33个,卫生技术人员2257人。[注5]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59.6%,卫生厕所普及率42.1%.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举办市、县运动会39次,参加人次0.8万人。在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全市共获33枚金牌、36枚银牌、32枚铜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市环境保护机构22个,环保系统各类工作人员175人;各级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监测人员89人。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工程启动。目前全市有6个县(市)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其中开化县已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67个村(镇)开展生态村镇建设。全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107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0.92%。省级以上森林公园3个。被确定为“全国生态保护纲要”九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 “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取得成效。全市230多家工业企业建成了污染治理设施,6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指标内。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6.61%、92.98%、97.79%,烟尘去除率95.24%,噪声达标区26.47平方公里。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2级标准,主要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良好。全市主体水域、主要湖泊水质基本保持稳定,79%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的三类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244.83万人,比上年增长0.28%。其中,男性人口128.76万人,女性人口116.0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6%和47.4%。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55万人,出生率10.42‰;死亡人口1.46万人,死亡率5.96‰;全年净增人口0.68万人,自然增长率4.4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9元,比上年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增长10.7%。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22.25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7.11平方米,增加2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2%和41.4%。 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按常住人口统计)120.34万人,其中一产、二产、三产从业人员分别为62.45万人、30.35万人、27.54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51.9:25.2:22.9;城镇从业人员12.38万人,增长2.7%,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24.73万人,增长9.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2%。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4.0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265人;有15.25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13.68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职工分别达7.05万人和5.3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