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7 绍兴市统计局

保险业务增长态势良好。全市保险企业增加到21家,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4.77亿元,增长9.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73亿元,增长23.5%;人身险保费收入16.04亿元,增长2.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01亿元,其中财产险4.82亿元,人身险3.18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再创新绩。全年专利申请量为3068件,授权专利量为957件。全年我市研究开发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奖38项,地市级科学技术奖100项。我市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均位居全省第三位,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新昌县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浙江省科技强县(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新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42只,新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9项,分别占全省的30%和19.6%;新认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40家、市级69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新增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6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2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高中教育发展水平有新提高,全市共招收普高新生36872人、中等职校新生29849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95.5%,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高考成绩喜人,文、理科上线率分别达87.4%和94.8%,高出全省平均11.8和6.1个百分点,有17人和22人分别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有新增强,全市普通高校新增专业12个,招收全日制本专科新生11634人,本专科在校生突破3万人,达到30702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新提升,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中等职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7.3%、99.8%、99.1%、97.4%和86.1%,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分别占67.8%和60.3%,比上年提高12个和9.5个百分点。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全市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1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征收教育费附加5.5亿元,增长14.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我市成功举办第二届鲁迅文化艺术节。群文创作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00多项,涌现了歌曲《沉醉水乡》、《江南青青竹》,双档莲花落《借大衫》、《小间头》等一批上档次上品位的佳作。绍兴籍演员陈飞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广场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全市共组织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59次,约有2430个节目、19360名演职员参加,受益观众60余万人次。电影业蓬勃发展,鲁迅电影城荣膺“五星级影城”和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公共图书馆6个,国家级文保单位9个,群艺馆、文化馆6个。广播电视事业日新月异。已有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电台全年播出49322小时,电视台全年播出44259小时;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11.5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10.45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88个,其中医院34家、卫生院及分院281家;医疗床位12158张,其中医院8680张,卫生院2515张;卫生技术人员16660人,其中医生7976人,注册护士4898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0张,每万人拥有医生18人。市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猛,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76个,中心和站的创建达标面已分别达到规划数的91.5%和88.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巩固完善,2005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在所有县(市)全面推行,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达300.55万人,参保率为86.9%。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7.57/10万,婴儿死亡率5.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34‰。年末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到92.9%,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9%。全市无偿献血比例100%。绍兴县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第十届全运会上我市成绩显著,共有22名运动员参赛,共获得3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这是我市在历届全运会中参加人数最多,参加项目面最广,所获金牌数、奖牌数最多的一次。组队参加21项全省青少年体育比赛,共获得59枚金牌、55枚银牌和56枚铜牌。举办了绍兴市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全面检阅了我市高校体育教育和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又上新台阶,全市新建健身路径87条,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44个。诸暨市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首批体育强市。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绍兴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通过了初步复查。袍江工业区、绍兴市生态产业园和绍兴县滨海工业区都列入了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全市累计有63个乡镇完成生态镇建设规划编制,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4.3%。年末我市省级绿色企业达到19家,IS014000认证企业209家,国家级绿色学校4所,省级绿色学校24所,市级绿色学校79所,省级绿色社区18个,市级绿色社区35个,省级绿色家庭40个,省级绿色医院4个。

环保基础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绍兴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诸暨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嵊新污水处理厂、上虞市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工业固废焚烧中心(一期),均按照预定目标在积极有序的推进之中。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污水收集和集中供热系统。全市新建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2个,新建空气自动监测站3个。

环境保护成果显著。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4%。全市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达71.5万吨/日,截污管网达到600多公里。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3499公顷,污水处理厂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320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有312天。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市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9.19‰、死亡率7.22‰,人口自然增长率1.97‰,比上年下降1.14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5.0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81万人,女性人口215.2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5%和49.5%;全市非农业人口126.71万人,占总人口的29.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暂住人口(暂住一个月以上)85.93万人,同比增长14.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516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04元,比上年增长10.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4.0%和38.8%,分别比上年下降1.7和1.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