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主动适应抢机遇,攻坚克难促发展,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五”计划超额完成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达1440.4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呈现较稳健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5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78.83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467.09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6.9:59.7:33.4调整为2005年的6.6:61.0:32.4。 从GDP各季增幅看,一季度增长13.3%,二季度13.7%,三季度增长13.6%,全年增长13.3%,从一季度到四季上下波动0.4个百分点。整体经济持续在高位平稳运行,经济总量呈逐季扩大趋势。全市人均GDP达3.31万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计算约4043美元。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其中居住类上升5.0%,食品类上升2.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5%。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我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50.56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3亿元,同比增长19.8%,上划中央四税74.43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近一半,为49.4%。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值税增长16.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幅达到22.9%和21.0%,营业税增长7.1%。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27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8.4,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7.1。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这表明我市企业运行质量整体向好,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部分生产要素紧张,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社会事业发展还有待加强。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05年,我市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农业政策,出台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意见,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加之主要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较快,农业生产形势明显好转。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33亿元,按可比价增长4.8%。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51.34万亩,增长3.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39.79万亩,同比净增15.56万亩,增长6.9%;尽管遭受“禽流感”之灾的影响,畜禽价格一度下跌,但对整个畜牧业生产影响不大,畜牧业产值27.91亿元,增长6.1%,全市家禽出栏量及产值均比上年略增1.0%,全市生猪出栏量达159.79万头,与上年持平,生猪产值15.72亿元,增长10.6%;渔业产值18.39亿元,增长6.6%,由于对耕地利用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转变,林业生产的高增长态势受到遏止,林业产值12.05亿元,增长7.9%。 农业外拓基地扩大。到2005年末,全市外拓农产品基地面积650万亩,当年新增130万亩,在市外基本形成了水产、茶叶、干果、蔬菜、粮食五大原料基地。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至2005年底,我市已发展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1079家,其中产销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93家,超亿元的35家,新昌丰岛、诸暨金大地、嵊州华发等4家企业已被评为全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林业、水利建设进展明显。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370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4148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477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4.9%。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14.68亿元,完成土石方4055万立方米;年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48.12平方公里,加高加固堤防75.53公里;到年底已建成水库548座,总库容12.97亿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78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全市3796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53.68亿元,增长23.4%。从企业类型看,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公司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提速的主要力量,分别实现产值1153.81亿元、396.22亿元和232.90亿元,增速分别为25.5%、33.8%和40.8%。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增速快于轻工业,全年重工业实现产值1159.98亿元,增长26.6%,轻工业实现产值2033.62亿元,增长21.8%。 工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年末全市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46家,当年新增4家。其中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22家,新增8家;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新增2家。远东化纤集团完成销售收入68.06亿元,位居全市之首,取得了全市工业企业销售的历史性突破。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6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实现利税248.42亿元,增长17.1%,其中利润总额159.33亿元,增长16.4%。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16.97分,比上年增加0.88分,居全省第3位。 企业创优争牌意识不断加强。在政策鼓动下,我市企业创牌意识和积极性高涨,2005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已认定我市喜临门(床垫)、会稽山(酒)、太子龙(服装)、恒柏(服装)、女儿红(酒)、三力士、阳光、巴贝等8只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只,跃居全省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民营经济、着力推进“品牌年”建设的成果。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为91.33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7%。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5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246万平方米,增长7.7%。我市建筑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形势乐观。我市建筑队伍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上海市场继续保持全省进沪施工产值半壁江山的地位,全年新签证业务186亿元,占全省进沪施工企业总量的55.0%。据统计,全市完成的省外产值为729.45亿元,占全部产值的58.3%。目前,全市已形成10亿以上区域性市场6个,形成20亿以上区域性市场6个,形成100亿以上区域性市场3个。全年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评出市级“兰花杯”33项,创浙江“钱江杯”30项,上海“白玉兰杯”44项,鲁班奖3项,各项建筑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和全国地级市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