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绍兴市统计局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突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调控目标,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增速创近七年新高。据初步测算,全年绍兴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313.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创下近七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2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86.7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434.91亿元,增长14.7%。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7.6∶59.2∶33.2调整为7.0:59.9:33.1。全市人均GDP达30254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计算约为3655美元。其中市区经济发展尤其迅速,全年GDP为229.40亿元,增速达16.9%,人均GDP为35753元,折合约为4320美元。

市场价格适度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其中食品类上升13.0%,居住类上升4.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1.9%,其中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6%。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7%。

城镇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从业人员48.49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5214个,其中市区新增就业岗位14203个。全市共实现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24599人,其中市区796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6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8%,其中市区为3.9%。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27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52.5,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6。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竞争力不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还不多;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部分生产要素紧张,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社会事业发展还有待加强。

二、农业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较好转机。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49.48千公顷,比上年扩大9.30千公顷,扭转了近年来不断下滑的趋势,其中谷物面积127.36千公顷,扩大9.45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53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8.44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0.46千公顷。粮食与非粮作物种植面积比,由上年的47.2:52.8调整为51.2:48.8。

粮食大幅度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95.35万吨,比上年增产11.52万吨,增长13.7%,其中,谷物86.66万吨,增长13.8%。全年油料产量3.74万吨,比上年增长0.4%;棉花产量0.37万吨,下降6.8%;蔬菜产量231.95万吨,下降8.0%;水果产量47.53万吨,增长9.1%。

农业外拓基地扩大。全年新增外拓基地379万亩(包括外拓承包山林183万亩),到2004年末,全市外拓农产品基地面积562万亩,在市外基本形成了水产、茶叶、干果、蔬菜、粮食五大原料基地。

农业龙头企业实力得到提升。当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7家,到年末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97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企业29家,新增10家。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83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8.28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60.6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4.9%。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用人工406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893万立方米;年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7.26千公顷;到年底已建成水库547座,总库容12.97亿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69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市3280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546.27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41.67亿元,增长37.4%,增幅居全市第一。从企业类型看,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公司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提速的主要力量,分别实现产值909.14亿元、650.11亿元、303.95亿元和163.48亿元,增速分别为35.5%、29.2%、33.3%和56.5%。轻工业产值增长快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实现产值1727.61亿元,增长34.2%,重工业实现产值818.67亿元,增长30.3%。

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37%,比上年上升0.0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479.28亿元,增长32.9%,与产值增速同步;实现出****货值650.78亿元,增长29.2%。

工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全市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42家,当年新增11家。其中20亿元以上的企业14家,新增5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90.83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实现利税218.13亿元,增长21.5%,其中利润总额141.22亿元,增长19.9%。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23.33分,比上年提高2.52分,居全省第2位。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为88.95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7%。本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15.80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082万平方米,增长40.1%。我市建筑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形势乐观。上海市场继续保持全省进沪施工产值半壁江山的地位,全年新签证业务198亿元,同比增长25.0%,为历年来签证业务之最,占全省进沪施工企业总量的54.2%;北京市场也有新的进展,自2003年9月份成功举办“绍兴建筑业北京推介会”之后,2004年又多次前往北京举办各种类型的推介活动,取得了更好成绩,业务量达30亿元,完成产值23亿元。不断拓展市外建筑市场,我市建筑队伍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据统计,全市完成的市外产值为621.6亿元,占全部产值的82%。全年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评出市级“兰花杯”37项,创浙江“钱江杯”24项,上海“白玉兰杯”18项,鲁班奖2项,各项建筑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和全国地级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