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年内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变电设备能力53.4万千伏安,新建高速公路40.48公里,改建公路18.3公里,长途电缆311.8公里,各类学校学生席位3.83万个,面积30.1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5.1公里,面积54.62万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143辆,防洪堤97.03公里。 六、交通、邮电、电力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公路和水运完成货运量6215万吨,货物周转量122.94亿吨公里;客运量23020万人,旅客周转量72.08亿人公里。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0.6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2.7%;铁路客运量364.34万人,旅客周转量8.73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4%和4.6%。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648.4万吨,比上年增长47.5%,其中温州港1314万吨,增长52.9%。民航客运吞吐量154.96万人,比上年下降4.8%,其中出港77.7万人,进港77.3万人;航空货邮发运量3.05万吨,增长67.6%。民航全年平均客座率55.3%,平均载运率47.1%,分别比上年下降1.8和0.3个百分点。温州机场国内通航城市57个,境外航线1条。 交通事故仍处于高发态势。全年发生公路交通事故12819起,比上年上升10.4%;交通事故死亡人数677人,上升6.5%;受伤人数9383人,上升4.9%;直接经济损失4806万元,下降16.1%。 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年内新增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9.68万门,年末拥有207.81万门。温州成为全国首座电话号码升为8位的地级市。年内新增主线固定电话用户35.01万户,年末拥有163.47万户,其中市区52.35万户;年内新增移动电话用户86.95万户,年末拥有193.27万户,其中市区66.77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为48.3部/百人,其中市区为90.7部/百人。年末数据数字用户1115户,互联网注册用户16.27万户,比上年增长1.4倍;互联网非注册用户18.25万户,增长1.1倍。邮政业务基本巩固。全年函件总量6555.46万件,包裹总量94.43万件,汇票612.45万张,特快专递128.32万件,订销报纸12566.4万份,杂志488.2万份,集邮业务2244.15万枚。 供电能力大为改善。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16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6.3万千瓦。全年用电量101.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工业用电69.04亿千瓦时,增长23.8%;居民生活用电21.68亿千瓦时,增长20.9%。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 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扩大了财源,促进了金融保险业发展。 全年财政总收入96.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41亿元,增长42.4%。全年财政总支出54.56亿元,增长27.7%,其中支农支出3.80亿元,增长15.6%;教育事业支出13.61亿元,增长30.7%;科技支出1.28亿元,增长20.0%。 年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201.30亿元,至年末存款余额1129.02亿元,增长21.7%,其中新增居民储蓄存款118.76亿元,至年末存款余额582.91亿元,增长25.6%。年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2.81亿元,至年末贷款余额708.11亿元,增长19.0%,其中工业贷款113.34亿元,增长10.3%;商业贷款66.15亿元,增长14.6%;农业贷款14.89亿元,增长54.8%;乡镇企业贷款48.83亿元,增长18.6%;私营及个体贷款40.74亿元,增长41.7%。全年银行现金收入6114亿元,现金支出6187亿元,货币净投放73亿元,增长12%。全市外汇结汇收入22.04亿美元,售汇支出5.88亿美元,顺差1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8%。 全年各类保险机构承保额2346.3亿元,比上年下降3.2%;保费收入15.36亿元,增长28.7%;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98亿元,增长2.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积极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18项,星火计划11项,重点新产品计划14项;列入省级火炬计划4项,星火计划15项,新产品试制计划386项。全年获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计划1项,省科技进步奖21项,市科技进步奖76项。年内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至年末累计79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至年末累计93家。全年专利授权1942项,至年末累计10227项。一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贴息贷款或创新基金资助。温州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中心、高新园区企业孵化器已启动运行,温州数码城建设进展良好。 年末全市人事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57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74万人,增长5.4%。此外,各企事业单位直接向全国各地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全面推进教育八大工程建设,加快了教育发展步伐。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0.2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占总人口16.3%。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全年招生8888人,比上年增招1432人,年末在校学生21837人。全国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在温录取新生21005人,比上年增加3258人。高中毕业生升普通高校的比例为71.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4.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480人,在校学生7826人;普通高中118所,招生40471人,在校学生10.87万人;职业高中79所,招生23653人,在校学生54967人。在义务教育段中,小学1705所,在校学生65.18万人;初中364所,在校学生35.0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学生2643人。义务教育人口入学率达到99.93%,小学和初中两级学校巩固率分别为99.1%和98.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73.0%,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8.2%,提高3.9个百分点。民办教育多样化。年末民办中小学110所,在校学生7.20万人。全市各类幼儿园在园幼儿16.72万人,入园率67.4%。 全市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人数58699人,其中普通高校1699人。办学条件改善。高校新校区已全面开工建设,年内已有部分校舍投入使用。中小学全年新建校舍32.9万平方米,改造危房15万平方米,小学危房率降至4%。年末全市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805.7万平方米,其中普通高校92.81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292个,公共图书馆12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959场次,电影放影1510场次,观众121.2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192万册(件),年总流通量180.6万人次。年末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96.29万户。 卫生保健体系日益健全。全市有卫生机构736家,其中医院56家,卫生院485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2769人,其中医生9248人。各级医院、卫生院病床12922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7.5张、医生13.1人。各级医院、卫生院全年诊疗病人1429.9万人次。全市个体开业诊所346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