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7.9亿元,增长34.6%。其中,规模以上城镇项目完成投资36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农村项目完成投资2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全年在建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193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03个,增长11.7%。其中城镇在建项目869个,增加130个;农村在建项目 1069个,增加73个。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亿元、452.5亿元和216.6亿元,增长 8.5%、41.2%和25.2%。其中,工业投资450.3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7%。全年完成民间投资511亿元,增长37.4%,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2.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1.2%。 房地产开发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7.6%;施工面积953.3万平方米,增长13.6%;竣工面积29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5%;商品房销售面积430.7万平方米,增长11.9%。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三垛以南段等交通骨干工程建成通车。江海高速公路江都段、扬天公路仪征段实现贯通,金宝南线等干线公路正在加紧施工。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247公里。扬州港“一港三区”加快建设,3号、4号泊位投入营运,5号泊位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京杭运河“三改二”等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扬州二电厂二期工程。市区10万用户实施天然气置换。 五、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讯较快发展。全年邮电通讯业实现业务收入3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政新型业务迅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86.37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0.3万户。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82.7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8%。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59.69亿人公里,增长8.2%。全社会港口货物吞吐量5516万吨,增长18.2%;集装箱吞吐量达24万标箱。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增速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55.5亿元,增长16.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8.4亿元,增长22.5%。 市场物价涨幅较大。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4.0%,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2.4%。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看,食品类上涨9.2%、居住类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 0.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下降2.4%、交通通信类下降0.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1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5.69亿元,增长36%,比2003年翻了一番。主体税种增幅较大。增值税(剔除免抵调及出口退税因素)、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契税分别增长25.9%、25.1%、 34.9%、33.0%、32.8%和17.8%。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6.3亿元,比年初增加163.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65.9亿元,比年初增加156.4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34.17亿元,增长11.7%。保险业各项理赔支出4.31亿元,下降19.4%。其中财产险理赔支出3.21亿元,下降21.4%;人身险理赔支出1.1亿元,下降13%。 证券市场交易火爆。2007年全市8家证券公司累计证券交易额2640.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1.1%,其中股票交易额2370.57亿元,增长422.3%;基金交易额52.71亿元,增长460.7%。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3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11.45亿美元,增长 50.5%。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4.59亿美元,增长36.4%;出口32.52亿美元,增长37.7%,其中以光电技术产品、电子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4.79亿元,增长34.1%。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1.5亿美元,增长20%,年末境外劳务人数4616人。 旅游经济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1559.9万人次,增长15.9%;实现旅游总收入165.46亿元,增长25.7%。其中,国内旅游人数 1522.42万人次,增长15.7%;国内旅游收入144亿元,增长25.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7.48万人次,增长24.6%;旅游外汇收入 2.82亿美元,增长35.6%。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40个,建成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47个,已建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1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0家,分别比上年增加24家和12家。汽车及零部件、金属板材加工及设备制造和半导体照明被列为国家级产业基地。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机构来扬落户。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城乡教育布局不断优化,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02年的62.5%提高到95.7%。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落实了对困难学生的“一免一补”政策。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52%。建成扬子津科教园区、扬州职大新校区和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立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4个、省级9个。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实施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中国扬州剪纸博物馆、崔致远纪念馆一期工程等建成开放。扬剧、清曲、漆器和玉雕等7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化艺术创作取得新成绩。电视剧《江塘集中营》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扬剧《真假24小时》、木偶剧《白雪公主》获省优秀剧目一等奖。 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6.5%,卫生厕所覆盖率75%以上;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0%,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50%。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成功承办了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全国十运会艺术体操和男子举重等重大赛事。我市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50枚金牌,其中在全国和国际赛场上共获得11枚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 我市在2007年社会发展总水平评价中列全省第5位。 十、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 城乡建设不断加快。编制了古城保护、新城西区、沿江地区等控制性详规,以及城市绿地系统和“大江风光带”等专项规划。加大古城保护力度,实施了吴道台宅第、卢氏古宅、汪鲁门故居等一批名园名宅整修工程,盐宗庙、大王庙建成开放,“双东”历史街区等项目稳步推进,整治了古城沿街建筑风貌,名城特色进一步彰显。200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