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淮安市统计局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产品销售率97.4%,提高0.1个百分点。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13.80亿元,增长8.3%。企业效益逐步回升。实现利税40.07亿元,增长23.1%;实现利润12.76亿元,增长33.0%。亏损企业亏损面为10.0%,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6%,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虽有好转,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19.4%,高出规模以上工业9.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低于全部工业7.4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市规模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8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42万元/人。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612个,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1768个。规模以上建筑企业施工房屋面积983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649万平方米。劳务分包企业实现总收入11亿元,其中劳务收入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35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国有经济投资51.29亿元,下降8.7%;集体经济投资12.77亿元,下降37.3%;私营个体经济投资48.08亿元,增长97.2%;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68.07亿元,增长25.8%。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完成40.95亿元、15.58亿元,增长5.1%、38.2%;更新改造投资22.71亿元,下降3.7%。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拓宽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市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26.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投资1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第二产业投资60.89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投资105.06亿元,增长21.4%。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工业投资31.26亿元,增长5.6%,其中原材料工业投资9.41亿元,机械电子工业投资5.24亿元,轻纺工业投资9.72亿元,分别增长33.2%、77.8%和8.6%;能源工业投资5.16亿元,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6.33亿元,分别下降47.9%和13.3%。

继续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1.43亿元。重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宁宿徐高速公路、延安东西路、农网二期改造、市民健身广场,大运河文化广场等重点项目已经竣工;联通CDMA、移动G网扩容、天津路、液化气混空气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淮钢“十五”技改、淮盐高速公路、宁淮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已开工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72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87.8%;新增固定资产71.38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98.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幅回升0.6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80.25亿元,增长11.3%;农村(县及县以下)零售额47.33亿元,增长12.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1.99亿元,增长13.5%;餐饮业12.86亿元,增长24.1%;其他行业22.73亿元,下降0.6%。以住房、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全年实现商品销售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批发业38.1亿元,零售业12.8亿元,分别增长1.3%和68.0%;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增长24.1%;毛利率10.4%,上升0.1个百分点。

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69.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15家,成交额49.57亿元;其中年成交额在3亿元的有6家,成交额35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2002年,我市全年进出口总额2.8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出口总额2.06亿美元,增长2.5%;进口总额0.77亿美元,下降8.4%。在出口总额中,对亚洲出口1.04亿美元,增长20.0%。其中,对韩国出口3035万美元,增长72.0%;对日本出口1743万美元,增长31.2%。一般贸易出口1.38亿美元,增长6.8%;加工贸易出口0.62亿美元,下降4.9%。各出口经营主体中,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出口2232万美元、5456万美元、7993万美元,增长3446.8%和593.4%和143.5%。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2个,比上年增加20个,其中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1个。全年新签合同外资金额5288万美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总额6439万美元,增长17.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705万美元,增长160.8%;对外借款1734万美元,下降53.1%。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仍是吸引外资最集中的领域,全年新批项目35个,外商直接投资额3808万美元,分别增长84.2%和162.4%。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良好。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847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0%;完成营业额9725.1万美元,增长14.0%。新派出人员3568人次,增长19.0%;期末在外人数7842人,增长22.1%。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4.4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其中公路11.11亿吨公里,增长5.1%;水运33.32亿吨公里,增长2.3%。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3.9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5%。其中公路23.9亿人公里,增长5.6%;水运0.02亿人公里,下降33.3%。港口货物吞吐量1422万吨,比上年增长6.9%。全市公路总里程90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9公里;全年新增公路里程50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29亿元,增长12.2%;电信业务收入8.20亿元,增长21.7%。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达87.43万门,本年新增4.4万门。其中,市话交换机容量54.57万门,新增20.9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32.86万门,下降16.45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8.02万户,新增19.2万户。其中,城市用户57.30万户,农村用户30.72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79.21万户,新增18.01万户。全市移动电话年末用户43.76万户,新增14.5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8.72万户,增加1.31万户。

国内国际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为345.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8%;国内旅游收入17.91亿元,增长38.8%。全年入境人数9988人次,比上年增长44.4%,其中外国人6647人次,港澳台同胞3341人次,分别增长61.1%和19.6%;过夜旅游者15.75万人天,增长38.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642.89万美元,增长40.6%。全年经批准因私出国境人数为4055人次,增长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