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淮安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4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地方财政收入17.94亿元,增长31.4%,其中增值税3.62亿元,增长7.7%;营业税2.62亿元,增长31.3%;企业所得税1.19亿元,与上年持平;农业税2.56亿元,增长20.4%;城市建设维护税1.43亿元,增长22.5%。上划中央收入25.25亿元,增长16.2%,其中一般消费税12.57亿元,增长26.8%。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财政支出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城市维护费1.74亿元,增长57.3%;基本建设拨款0.58亿元,增长6.0%;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0.84亿元,增长11.9%;农业开发支出0.27亿元,增长9.4%;科技三项费用为0.25亿元,增长12.5%;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0.1亿元,增长32.3%;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0.24亿元,增长45.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14亿元,增长7.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0.78亿元,增长78.1%;行政管理费4.19亿元,增长10.9%。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9.47亿元,贷款余额183.2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2.47亿元和23.90亿元。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63.9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8.2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0.45亿元和25.27亿元。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142.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9.4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4.68亿元和6.4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10.08亿元,现金支出685.93亿元,分别增长17.1%和16.9%。全年净回笼货币24.15亿元,增长23.9%。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24亿元,比上年增长59.1%。其中财产险收入1.60亿元,人身险收入5.64亿元,分别增长13.3%和79.7%。赔付额1.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财产险0.90亿元,增长37.7%;人身险0.24亿元,增长53.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开发成效显著。全市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6项,其中省奖7项。全市专利申请201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68项,其中,获得国家、部级立项15项,申报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6项,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1项,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88项。获省星火、火炬贴息14项,贴息资金461万元。

科技示范引导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大。全市开发新产品402项,其中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重点新产品64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项、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6项。有23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引进示范农业科技新成果。

星火带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了淮安市盐化工、金湖县石油化工机械、楚州区纺织、盱眙县凹凸棒粘土资源深加工、盱眙县中药材资源标准化规模种植及深加工、涟水县速生杨种植及综合利用等支柱产业发展规划。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法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14万台件。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有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2.8万人。有高中4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3所,省级重点高中16所;在校学生6.77万人,专任教师3992人。2002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为5491人,创历史最好成绩。全市有初级中学205所,在校学生21.68万人,专任教师1.03万人,初中毕业率为98.4%,初中升学率为75.2%。有小学1339所,在校学生57.16万人,专任教师2.28万人,小学入学率为99.96%,小学升学率96.7%。有幼儿园229所,在校学生7.99万人,专任教师1056人。全市幼儿入园率一年为90.7%,三年为80.3%。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学生3213人,专任教师146人。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3.06万人,专任教师1135人。有职业中学20所,在校学生1.71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继续加强文化大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全年报纸出版2328.45万份,杂志出版23.3万册。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医疗卫生单位普遍实行聘用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病人选择医生的办法加快推广。运用市场手段调整资源配置,全市已有5所民营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已建成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加强,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48.0%。农村改水工作加快,全市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29.85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7.3%。继续开展创建卫生村镇活动,新增市级卫生村镇5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际重大比赛中,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3人次获亚洲冠军;在省内最高水平比赛中,获金质奖38人次、银质奖25人次、钢质奖26.5人次。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5.8%。

十一、环境保护

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430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3个,面积为42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为37.2平方公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4个,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6.54亿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785.55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29.33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0.28万吨。所有县(区)均已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有所减轻。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含量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全年人口出生率8.45‰,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3.86‰,上升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59‰,下降0.24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517.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4.72万人,减少1.54万人;非农业人口132.96万人,增加4.84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对1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8.51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消费性支出4852.53元,增长6.8%。根据对63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65元,比上年增长5.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63元,增长3.6%。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9.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8.0平方米,增加1.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加强。2002年,全市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6581万元,向省争取调剂金和补助资金7289万元,用于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和代缴社会保险费累计支出6673万元。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职工31.66万人,全年实际征缴养老保险基金3.55亿元,征缴率为95.1%。全年共支付7.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01亿元,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0%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全市8个县(区)已全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参保单位2451个,单位参保率98%,参保人员8.28万人,人员参保率96%,为1.35万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支付了养老保险金,支付结算率为97%。全市有26.92万名职工参加医疗保险,覆盖面为60.2%,共征收医疗保险基金1.9亿元,支出医疗保险基金1.45亿元。全市共收缴工伤、生育保险基金1002万元,覆盖面为91.1%,基金收缴率为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