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徐州市统计局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涨。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消费品价格上涨5.1%。分类看,消费价格总体呈现“六升两降”的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快,涨幅为10.7%,比上年度上升8.1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1%,涨幅比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增长强劲。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4.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货物出口16.59亿美元,增长32.4%;货物进口8.39亿美元,增长39.7%。出口大于进口8.1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67亿美元。
 
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66个,年末三资企业830家。累计工商登记注册外资额6.66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4.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3%。

对外合作规模扩大。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4.78亿美元,增长21.0%;完成营业额4.49亿美元,增长22.0%。新派出人员1.32万人,增长20.1%;期末在外人数1.85万人,增长1.6%。

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8家省级开发区共完成进出口17.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占全市的70.0%,其中出口9.62亿美元,增长32.0%。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0个,占全市的54.2%;协议注册外资7.95亿美元,增长40.4%,占全市的58.8%;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9亿美元,增长58.9%,占全市的65.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含铁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8933.40万人,货物运输量1.66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4%和11.7%。拥有等级公路12146.1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0.19公里,一级公路815.26公里,分别增长17.1%和4.8%。观音机场已开辟国内航线17条,航空线里程达到1.7万公里。年末全市机动车总量91.35万辆,增长17.5%,其中汽车31.55万辆,增长7.3%。在汽车拥有量中,私人汽车25.79万辆,增长6.3%。 
 邮政、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邮电业务收入32.0亿元,增长2.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64亿元,增长31.9%,电信业务收入28.36亿元,增长1.2%。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875.71万门,增长0.4%。年末固定电话(含大、小灵通、移动市话)用户281.8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2.42万户,增加61.46万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不含上网卡)36.51万户,增加7.97万户。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来徐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境外入境游客12.0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分别增长20.3%和33.0%;接待国内游客1344.15万人次,旅游收入123.98亿元,分别增长17.0%和28.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20.73亿元,增长36.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38亿元,增长41.3%。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各项主体税种均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47.73亿元,增长37.7%。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03.82亿元,比年初增加210.11亿元,增长15.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8.63亿元,比年初增加65.75亿元,增长8.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84.22亿元,比年初增加119.15亿元,增长17.4%。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保险机构27家。全年保费收入38.40亿元,其中财产险收入10.12亿元;寿险收入28.28亿元。赔付额15.2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5.22亿元;寿险赔付10.02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7所,在校学生10.62万人,比上年增长2.0%;普通中学367所,在校学生73.34万人,下降5.7%;职业中学26所,在校学生7.28万人,增长11.3%;中等专业学校28所,在校学生7.61万人,增长57.2%;技工学校8所,在校学生2.61万人,增长12.0%;小学917所,在校学生58.75万人,下降9.1%;幼儿园609所,在园幼儿22.7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70.1%,提高12.3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2.9%,提高2.4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0%。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22个;从事科技活动2.82万人,增长7.0%。全年完成科技成果214项,比上年增加35项,其中通过鉴定128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174项,专利申请授权量1448项,分别增长82.2%和28.2%。签订技术合同507项,技术合同金额1.63亿元。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其中当年新认定5家。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55项、星火计划项目72项,总投资17.25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文化系统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拥有公办文化馆(站)125个;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量1542千册;博物馆11个,文物藏品31788件(套)。全年出版报纸9129.80万份,期刊18.67万册,图书218.75万册。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区级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123.4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62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卫生机构1483个,其中医院117个、乡(镇)卫生院121个,妇幼卫生机构1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2.1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9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1万人;注册护士0.93万人。在乡(镇)卫生院中,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885人,其中执业(主力)医师和注册护士4754人。年末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5.5%。

体育事业成绩优异。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徐州籍运动员获得奖牌53枚,其中参加国际比赛获得金牌3枚、银牌5枚、铜牌7枚;参加亚洲比赛获得金牌7枚、银牌11枚、铜牌20枚。在省级比赛中,徐州运动员获得金牌105.5枚、银牌124枚、铜牌138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均衡发展。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1.1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6%。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279.33万户,户籍总人口940.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21万人,增长0.7%。全年登记结婚6.80万对。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75.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3万人。其中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单位在岗职工57.56万人,乡村劳动者354.55万人,分别增长1.2%和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比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87.70万人,其中劳务输出121.5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1.69万人,其中劳务输出7.4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