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无锡市统计局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艺创作成绩喜人。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和首届无锡合唱节。新版锡剧《珍珠塔》创下剧目创演投入、票房收入之最;参加第五届全国舞蹈节的4个节目,有3个入围并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8个项目;民族舞剧《阿炳》夺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少儿艺术类最高奖“蒲公英奖”评选中,获得4个金奖;市锡剧院青年演员潘华荣获“白玉兰奖”最佳配角奖。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艺术、文化馆(站)135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文化系统内)5个。

广电事业发展迅速,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无锡人民广播电台节目8套,平均每天播出136小时,年内自制广播节目41913小时;无锡电视台节目11套,平均每周播出1119小时,全年自制节目2512小时;无锡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84.26万户。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无锡日报、江南晚报、华东信息日报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发行量进一步扩大。

卫生事业

医疗水平不断改善,医学科研成绩喜人。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1480个,其中医院160家,专科医院14家,乡镇卫生院115家,疗养院6家。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274人,其中医生9970人;拥有医疗床位18173张,其中医院床位14847张。全市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人,其中医生23人;拥有护士15人;拥有医疗床位42张,其中医院床位34张。卫生医疗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医院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1263.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住院人数34.76万人,比上年增长11.5%。卫生部门县及县以上医院出院病人治愈好转率96%,医院床位使用率82%。医疗科研取得新成果,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20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市科技进步奖25项;发表中华级论文101篇,省级以上论文1054篇。

体育事业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体育产业有新发展。在省青少年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79枚,打破8项省年龄组纪录。在全国九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3金3银3铜的好成绩。年内成功举办了“2001年中国无锡体育健身旅游节”;组织了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全国羽毛球擂台赛、全国“足协杯”男子足球对抗赛等活动。体育彩票销售额达2.4亿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100%,达标率为97.33%,优秀率19.67%。

三、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力度继续加大,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11.91亿元,增长24.7%;非国有投资293.10亿元,增长12.6%。在非国有投资中,城乡私营个体(含个人)投资102.92亿元,增长26.9%。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76.16亿元,增长44.0%;更新改造投资38.54亿元,增长22.3%;房地产开发投资49.31亿元,增长10.4%。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16亿元,增长1.1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6.09亿元,增长5.0%,其中工业性投入200.26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72.76亿元,增长31.0%。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8.6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6.7%。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32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0.1%;新增固定资产82.6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2.0%。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实施区划调整,加快大交通建设。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要求,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达163.7平方公里。城市路网建设步伐加快,新长铁路全线贯通;锡宜、沿江、宁杭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永乐东路、永丰路、建筑路、红旗门立交、外下甸立交建成通车。年末道路长度4188.85公里,道路面积3561.28万平方米,其中人行道面积323.58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方兴未艾,城市生活更趋便利。新增公交线路18条,延伸拓展14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255辆,增加班次35%以上,乘客换乘次数平均下降1.2次。城市管道煤气家庭用户11.63万户,液化气用户47.93万户,居民燃气普及率为88%。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141.55万吨,供水总量达23902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0649万吨。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58.4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4.67亿千瓦时。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保护措施得力,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强对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实施对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98。全市建立各级环境监测站11个,烟尘控制区8个,面积200.0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8个,面积118.07平方公里。市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二氧化硫为0.05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为0.034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145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64%。

城市绿化

城市绿地增长较快,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973.75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005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8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9.69%。

四、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计划生育稳步推进。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3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0.02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1.3%。人口出生率7.49‰,人口死亡率6.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人均期望寿命达75.64岁。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先进水平,计划生育率达99.7%。

就业

劳动力市场逐步规范,就业形势相对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6.13万人,减少4.94万人。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54.37万人,减少4.93万人;城乡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年末达54.26万人,比上年增长18.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8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6%。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782元,比上年增长15.0%。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4元,比上年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5524元,比上年增长5.8%。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53台、家用电冰箱101台、空调95.5台、电脑24.5台、家用摄像机2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0台、冰箱60台、洗衣机88台、空调46台。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4816元,比上年增加205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