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工程机械、食品、汽车电子等比较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势强劲,规模经济进一步壮大,徐工集团、维维集团、徐州卷烟厂、大屯煤电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稳定发展,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52.04亿元,比上年增长66.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5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32种,下降的有18种。与上年相比,纱增长25.9%、卷烟增长5.8%,酒精增长43.1%、豆奶粉系列产品增长17.4%、原煤增长7.1%、发电量增长17.8%、生铁增长61.2%、烧碱增长23.2%、水泥增长10.0%、汽车起重机增长57.5%、装载机增长97.0%、压路机增长52.7%、车放机增长15.8%、布下降10.1%、化肥下降9.9%。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670.84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实现利税80.36亿元,增长38.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54.83亿元,增长42.6%,大中型企业64.96亿元,增长36.5%;实现利润28.91亿元,增长54.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5.59亿元,增长90.6%,大中型企业21.97亿元,增长52.4%。全年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59亿元,比上年下降17.8%,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下降25.9%,大中型企业下降18.6%。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99,比上年提高16.45个点。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市建工系统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17.55万平方米,增长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42.97万平方米,增长10.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4.94万元,增长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幅提高6.2个百分点。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迅猛,完成投资227.18亿元,增长33.1%,增幅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2.72亿元,增长30.0%;更新改造投资50.74亿元,增长27.5%;房地产投资30.10亿元,增长20.3%。集体投资下降,城镇和农村集体分别投资1.42亿元和8.18亿元,下降79.3%和29.3%。城镇私营和个体投资下降,投资29.38亿元,下降9.6%;农村私营和个体投资66.83亿元,增长48.6%,呈现快速增长。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工业项目投资增势迅猛,全年全社会工业投资150亿元,增长43%,其中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4个,徐钢大口径球墨铸铁管、西区热电厂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一批生产能力。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66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94.78亿元,占国有及其他投资的41.7%,大屯煤电铝一体化等55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彭城电厂二期工程等33个项目按照年度计划开工建设,徐工集团科技压路机及路面机械改造工程等26个项目按期竣工。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36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3.54%;新增固定资产116.5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1.3%。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67.1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00.73亿吨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铁路165.82亿吨公里,下降2.3%;公路38.06亿吨公里,下降2.0%;水运29.21亿吨公里,增长1.3%;管道170.10亿吨公里,增长4.2%。完成货运量10066.36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铁路1543万吨,下降1.2%;公路5052万吨,增长1.0%;水运620万吨,增长1.5%;管道2850.89万吨,增长4.4%。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75.04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9%。其中铁路30.16亿人公里,下降1.0%;公路44.01亿人公里,下降8.9%;民航0.87亿人公里,下降15.9%。完成客运量7055.32万人,比上年下降6.5%。其中铁路754.59万人,下降0.4%;公路6292万人,下降7.1%;民航8.73万人,下降15.9%。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1687万吨,比上年下降2.9%。全市公路里程达90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99公里;全年新增公路里程598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26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邮电业务总量19.76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9.07亿元,邮政业务总量2.98亿元,分别增长0.9%和7.8%。邮电业务收入2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0.1亿元,邮政业务收入3.02亿元,分别增长15.3%和15.4%。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226万门,比上年末增加3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175.2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33.40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8.08万户和12.65万户。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每百人19.3部,比上年增加4.1部。移动电话136.88万户,新增45.0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不含上网卡)8.99万户,增加1.37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非典”过后,旅游业快速复苏,尤其“十一”黄金周假日效应进一步显现,促进国内外旅游快速增长。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87.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7%;旅游总收入44.45亿元,增长15.2%。其中,接待来徐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3.64万人次,创汇2136.7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7%和19.4%;接待国内游客583.58万人次,旅游收入42.68亿元,分别增长14.5%和15.0%。全年商品创汇617.52万美元,增长19.4%. 六、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42亿元,增长12.0%,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02.86亿元,增长13.7%。城乡市场基本协调发展,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47.91亿元,增长11.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7.50亿元,增长12.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2.25亿元,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29.87亿元,增长15.4%,其他行业零售额3.30亿元,增长12.9%。住房、汽车、教育、旅游、数字化产品、家庭装修、餐饮等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市场建设持续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市场480个,其中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25个,10亿元以上市场3个。全年市场成交额570亿元,比上年增长0.7%。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7.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2%,其中出口总额2.97亿美元,增长24.7%。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新签协议外资项目166个,协议外资金额5.73亿美元,分别增长39.5%和30.1%;实际利用外资3.41亿美元,增长36.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持续活跃。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71亿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营业额1.59亿美元,分别增长41.1%和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