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南京市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0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低物价水平和上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8%。

城乡市场销售基本同步增长。按销售地划分,市区零售额34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县的零售额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县以下零售额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市区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1.9%;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所占份额分别为9.6%和8.5%。

国内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物价总水平持续走低。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分别为99.2和100。在居民消费价格中,与上年相比,除鲜菜、肉禽、水产品、医疗、保健、居住和服务项目等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外,其它消费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七、对外经济

2000年我市对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0.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9%,其中:出口总额达17.86亿美元,增长54.6%;进口总额23.13亿美元,增长49.9%。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6.4%和43.6%。“三资”企业出口创汇9.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9%,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利用外资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9.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13亿美元,增长5.4%。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313个,合同外资项目平均规模达664万美元。截止2000年底,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487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快速发展。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和实际完成营业额再创新高,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在外劳务人数4595人,下降14.6%。

八、旅游业

2000年我市在加大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的同时,抓住“假日经济”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开展各种旅游促销活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5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国际旅游创汇约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2000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涉外宾馆饭店135家,比上年增加12家。现有旅行社200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24家,旅游定点单位40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0年财政收入情况良好。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和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全市财政收入达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1%。

金融形势平稳。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963.76亿元,比年初增长13.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96.7亿元,比年初增长5%。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04.65亿元,比年初增长19.9%。

全年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达2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7.75亿元,较上年下降0.5%,占全市保费收入的71.3%;非人身险保费收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占全市保费收入的28.7%。保险赔款支出3.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达3.42亿元,占全市保险赔款支出的90%。

十、城市建设

2000年,我市进一步加快城市交通、道路、环境及公用设施建设,城市的整体形象又有新的改善。

国家重点项目南京二桥建设进展顺利,实现了全桥贯通,进入桥面施工阶段;江北大道三期改造工程完成;宁高、雍六、高望、老明和浦泗等公路建成通车,在省内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其他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各项重点道路工程项目均已基本完成。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已在年内正式开工。全市共新建、改建道路长度123公里,其中市区41公里;新增道路面积达129万平方米,其中市区8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54平方米。山西路广场、白马公园一期工程和花卉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以及幕府山和栖霞山风景区建设均进展顺利;一批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均已竣工投入使用。

全市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30.46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1.1万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8.7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被国家授予“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在城北水厂一期工程和50万立方米新气源厂全面竣工投产的基础上,分别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和供气管网,缓解了城市供气、供水紧张的局面。

全年购置公交车783辆,完成90%的出租汽车更型达标。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展览中心等大型标志性工程项目顺利完成。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继续得到加强。200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从事软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已达200多家,从业科技人员达1万多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有20多家。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45家。全市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加大,科技三项费增长12%。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等学校的合并与扩招,给南京教育事业改革带来新动力,全市城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各项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2000年,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为27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21.69万人;普通中学294所,在校学生25.3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42所,在校学生7.6万人;小学1100所,在校学生45.41万人;幼儿园601所,在园儿童10.31万人。成人教育深入发展,年培训规模达84万人次。全市农村非文盲率达98.5%。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文艺创作丰富多彩。在全国第四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有7部作品入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全国第六届艺术节中,我市话剧《秦淮人家》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全年出版报纸63种、杂志297种;市区新华书店销售图书2655万册。全市共有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9个、档案馆16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92个。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0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269个,医院及卫生院拥有病床2.1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3万人。其中,医生1.52万人,护师、护士1.16万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72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91张。以街道为单位的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5%以上;以乡镇为单位的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0%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9.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形成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格局。2000年,全市共举办市级体育竞赛82项次,并先后承办了40项次省级比赛,2项次全国比赛和3项次国际比赛。全市有8人21次破16项省记录,31人9次破81项市记录。在省第四届农运会上,我市获得金牌9枚、银牌10枚、铜牌8枚的历史最好成绩。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到95.8%。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4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