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客运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投资2700万元,完成了石洞口码头的改扩建工程;全年新投运4艘车客渡轮和4艘高速客轮,开通了南门至石洞口高速船航线。年末共有水运航线13条,申崇航线日航班共210个,南门港客船平均15分钟有一班船发出,车客渡侯船不超过40分钟,沪崇之间的车客往来更为快速、便捷。全年水运旅客759.9万人次,和上年相比持平;渡运车辆92.3万辆次,比上年增长19.9%。2003年末有公交线路35条,线路长度4144.1公里,全年运送旅客2071.6万人次。

旅游业

2003年,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岛这一主题,依托新闻媒体,扩大宣传力度,挖潜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形象。旅游业经历"非典"后全面复苏。2003年利用"第六届崇明森林旅游节"的有利时机,举办了具有特色的"第十届前卫金秋文化旅游节",推出了"瀛东捕鱼赛"、"绿华全国蟋蟀大赛"、"森林滑草大赛"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2003年接待游客72万人次,旅游直接营业收入1.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3%和11%。

二、社会事业

科技

围绕崇明建设生态岛和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这一目标,有重点地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003年组织实施6个农业科技攻关项目、7个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申报工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项、申报并被批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1个、5家企业申报为市高新技术企业。第四轮12个科技示范村(场)创建工作全面超额完成创建目标。结合上海科技节,加强科普的推广和宣传,通过知识竞赛、科普画廊、科普早市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普及和宣传科学知识。

教育

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总投资2亿元的寄宿制高中已开工建设;投资5926万元的东门中学主体工程竣工;投资990万元,扩建了三星中学、建设中学校舍,建造了新光中学综合楼。总投资1886万元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已完工投入使用。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2003年引进各类师资214人,全年举办5个研修班、8个学历培训班、90个职务培训班,培训师资4300多人次。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断巩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也已达到98%以上。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全县小学毕业合格率96.0%,初中毕业一次性合格率为97.3%,高考本专科上线率达80%以上,其中本科上线率达到45.8%。年末中小学在校生6.4万人,共有教职工5553人。

文化、广电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2003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社区文化活动节",观众达25万多人次;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巡回演出170多场,观众超过23万人次,赠送书刊3500多册,展出摄影作品300多幅。全年采编图书11700册,接待读者20多万人次。全年共放映电影750场次,接待演出团体22个,书场演出3800场。一部分具有崇明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在全国、全市文化比赛中获奖,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生活基地落户崇明。

广播、电视和报纸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2003年崇明人民广播电台共播出2920小时,播出各类信息4000多条;崇明电视台共播出3679小时,播出新闻3000多条,《崇明报》共刊载各类信息3400多条。有线电视用户不断扩大,年末12个乡镇的终端用户达3.5万户。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又有新的发展,医疗卫生环境明显改善。总投资1.5亿元的县中心医院改造工程按时间节点推进,病房楼年内完成结构封顶,急诊大楼已竣工交付使用;投资332万元,对中兴镇和三星镇的病房楼进行扩建,使其成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得到巩固和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年末有各类卫生机构27个;拥有医院病床2600张。全年各医疗机构诊疗总次数115.6万人次,收治入院人数5.87万人次。

体育

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03年成功举办了县第十三届运动会,共有4000余人次参加了各项比赛;首次举办了全国性体育比赛"瀛通杯全国公路自行车精英赛";举办了第8届全民健身节;组队参加了市第五届农运会。全年在市级各类竞赛中,获金牌22枚、银牌17枚、铜牌17枚;向市级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4名。中小学体锻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持续上升。

三、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比上年继续减少,自然增长率已连续9年保持负增长。2003年底全岛户籍人口为63.5万人,比上年减少0.5万人,下降0.1%,人口出生率4.78‰,死亡率8.88‰,自然增长率-4.1‰。其中,县属人口60.6万人,比上年略有减少,人口出生率4.89‰,死亡率9.08‰,自然增长率-4.19‰。

劳动就业

2003年末,全县职工人数为3.5万人。其中企业单位职工1.7万人;事业单位职工1.5万人;机关、团体0.3万人。新增就业岗位作为一项实事项目,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三级责任体系,制定了推进劳务输出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促进就业的考核激励机制,就业渠道拓宽,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全县实现新增就业13011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62.6%,其中新增岛外就业8784人;新增岛内就业4227人。就业培训的力度加大,全年培训8024人,完成培训计划的160.5%。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得到加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03年末全县已有1734家单位11.2万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和基本医疗保险;有11.2万名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达95.0%;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72.9%。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2003年,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万人次,补助金额2138万元;发放城镇特困居民粮油帮困卡3万张,补助金额84万元;补助"协保"对象37万人次,补助金额386万元。农村低保政策得到落实,全年享受低保待遇的户数为1.7万户,人数为3.4万人,补助金额达2137万元。农村小城镇社会保险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全年为150户农村贫困户翻建危房314间。筹集扶贫帮困资金276万元,对1.4万人(户)城乡困难群众实施春节一次性生活补助。社会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改建、扩建敬老院4所,新建居家养老中心2个,年末全县有福利养老院29所,收养人员1552人,在14个乡镇全面开展了居家养老。

城乡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3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279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住户年人均纯收入5122元,比上年增长6.6%。居民储蓄总量持续上升,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0.0亿元,比年初增加18.8亿元,人均储蓄达15681元,比上年增加23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