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闸北区统计局 2008年2月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做好民生工作,全面完成了2007年度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 济 发 展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7.49亿元,比上年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4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全年完成区级增加值8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 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11亿元,比上年增长8.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收入6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区级财政收入达到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营业税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企业所得税4.35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增值税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个人所得税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年财政支出4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39亿元;公共安全支出4.42亿元;教育支出5.7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0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8亿元;城乡社会事务支出13.33亿元。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8.63%,与上年相比,提高了1.32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以交通商务服务业为核心的四大重点产业实现区级税收2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9.6%。大力推进服务外包发展,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扶持和配套政策,成立信息产业促进中心、市场化运作公司以及行业协会。市信息委正式授牌我区建立“上海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产业集聚区载体建设和功能开发并举,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取得实质性进展;不夜城上海现代交通商务区核心区加快功能调整,不夜城区域全年累计实现区级税收5.41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的18.0%。共和新路沿线综合服务业集聚带亮点凸显,大宁国际商业广场被评为“上海市商业示范社区”;上海多媒体谷正式创建成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名仕街”、“孔雀园”、“新慧谷”等创意园区发展态势良好,“名仕街”成功举办“2007上海时装周”开幕式。 固定资产投资 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的规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2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12.84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6%;房地产开发投资39.3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5.4%,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 商贸业 商业布局和经营业态不断调整,消费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6.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大宁国际商业广场的建成,为我区商业注入新的活力,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全年营业收入8.63亿元。 连锁商业成为我区商业销售主渠道,全年零售总额41.84亿元,占全区的零售总额的33.9 %;大润发销售额继续快速增长,仅闸北门店07年实现销售8.12亿元,比上年增长33.69%。 商品交易市场成为我区商业的重要补充。至年末,全区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5个,其中农贸市场32 个。 房地产业 全年实现行业区级税收6.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全年存量房交易9581套,比上年增长5.0%;面积68.4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成交金额6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商品房预售6109套,面积65.0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87.65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1.3%,增长0.6%和8.7%;商品房现售1447套,面积16.1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79.1%和51.2%,成交金额15.78亿元,比上年增长74.5%。 工 业 工业以调整结构、节能减排为抓手,克服电力、原材料等资源紧张等不利因素,取得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全年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41.68亿元,比上年下降8.9%;工业产销率达98.46%。全年区属工业完成总产值85.2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工业区级税收2.97亿元,比上年增长9.5%。 二、改 革 开 放 国有资产管理和企业改革 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商资公司整体改革任务,不夜城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后续工作稳妥推进。加强国资监管制度建设,对区管重点企业加强指导监督,重点加强企业在资产处置、重大资金、重大事项方面的监管。 外贸出口 外贸出口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额5.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一般贸易累计出口4.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三资”企业出口额达2.78亿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48.6%。自营出口增长迅速,比上年增长37.9%。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 41.52%;纺织品出口占19.03%。出口增幅稳步上升,技术咨询服务出口正在形成一股服务贸易新的创汇力量。 投资促进 投资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引进合同外资2.78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108个,增资项目37个,其中100万美元以上项目34个。引进内资56.55亿元,引进项目数1435个,其中引进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项目71个。引进项目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服务贸易投资结构趋向多元。 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年末,私营企业户数达10540户,比上年增长3.5%,全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183亿元,比上年增长8.1%,投资者人数24138人,雇工人数69653人,上交区级税收64536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对区财政的贡献率达21.4%。年末,个体工商户15438户,从业人员16534人,注册资金11674万元,上交区级税收4046万元。 三、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旧区改造 旧区改造稳步有序推进。全年拆除房屋15.98万平方米,其中居民旧房12.60万平方米;动迁居民和单位4320户,其中居民4213户。北广场东一、东二地块,苏州河41、42地块等13个基地完成动迁扫尾。全年完成旧房屋综合整治40万平方米,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20万平方米,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商品房新开工基地加快建设。全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87.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37.28万平方米,办公32.62万平方米,商业12.65万平方米,厂房5.16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120.5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83.55万平方米,办公、商业21.76万平方米、厂房15.21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