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5 齐齐哈尔市统计局

六、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拓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1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8项,项目总投资4.0亿元。

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771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出口总额4920.8万美元,增长41.9%;进口总额2793.9万美元,下降8.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综合运输能力增强,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09.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1%。其中,铁路196.5亿吨公里,增长3.1%;公路12.8亿吨公里,增长2.4%;航空0.06亿吨公里,增长50%。旅客周转量完成57.97亿人公里,增长6.1%。其中,铁路45.2亿人公里,增长7.9%;公路12.4亿人公里,与上年持平;航空0.37亿人公里,增长8.8%。

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全年发送函件1007万件,特快专递34万件。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2.2万门,增长3.9%。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13.6万户,增长20.2%。移动电话用户116万户,增长18.4%。互联网用户达19.9万户,增长22.8%。电话普及率为18.8%,提高3个百分点。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00%。

在生态旅游之乡、中国魅力城市品牌的引领下,我市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2%;国内旅游收入21.2亿元,增长12.1%。全年境外入境人数6010人次,增长21.6%。其中,外国人4801人次,增长34.7%;旅游外汇收入247万美元,增长12.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可比口径,下同)。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4亿元,增长32.6%。其中,市本级完成13.2亿元,增长36.6%;县级完成4.2亿元,增长21.5%。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2.4亿元,增长30.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9亿元,增长30.2%。

金融业稳健协调运行,存贷款稳步增加。年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9亿元,比年初增长2.5%。其中,企业存款67.3亿元,增长5.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3.2亿元,增长0.8%。各项贷款余额356.7亿元,比年初增长3.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13.4亿元,下降1.1%;从短期贷款结构看,农业贷款增势强劲,工业、商业贷款相对乏力,农业贷款21.9亿元,增长46.7%,工业贷款70.9亿元,下降0.7%,商业贷款81.9亿元,下降7.7%。中长期贷款余额121.9亿元,增长11.0%。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全年承担各类保险金额1654.4亿元,比上年增长58.8%。保费收入8.8亿元,增长26.1%。其中,财产险2.0亿元,增长12.7%;寿险6.5亿元,增长31.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0.3亿元,增长10.9%。全年保险赔款1.8亿元,增长44.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46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16项;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11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98项。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8939人,比上年增长24.8%;在校学生32707人,增长30.2%。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1696人,下降39.9%;在校学生7372人,下降15.3%。普通高中招收学生24973人,增长3.6%;在校学生69229人,增长8.1%。初中招收学生41897人,下降47.9%;在校学生261197人,下降21.8%,初中入学率达99.0%。小学招收学生48285人,下降8.9%;在校学生306211人,增长1.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4年,齐市加快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的发展,挖掘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23.7万户,增长3.0%。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卫生资源,推动市级重点医院向多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5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9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机构床位1.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其中,医生7007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取得新成就。全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内比赛获得金牌49枚,银牌29枚,铜牌39枚;在省内比赛获得金牌174枚,银牌113枚,铜牌80枚。群众性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器材配置逐步完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城镇为96%,农村为87%。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收效显著,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59.98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900平方公里。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预计可达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截至年末市区空气质量好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为321天,比上年增加11天。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40个,总面积达103.05平方公里。交通噪声为67.6分贝,区域环境噪声为52.5分贝。

“三废”污染治理逐步完善。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100%,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为0.172毫克/立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43‰,比上年下降0.3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3.83‰,比上年下降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比上年提高0.39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552万人,比上年增长2.0%。其中,农业人口357.4万人,增长2.6%,非农业人口194.6万人,增长0.8%。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73.26元,比上年增长10.4%。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回升和“一免两补”政策的落实,虽遭遇自然灾害,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实现大幅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977.2元,比上年增长8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3.2亿元,比年初增长0.8%。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824元,增长9.4%。城市居民人均建筑面积20.5平方米,增长5.1%。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0.7平方米,增长0.6%。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就业再就业取得进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46.69万人,比上年增长6.2%;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47.94万人,下降6.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51.9万人,增长12.6%。全市共有各级职业介绍所211个,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员14.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