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5 延边州统计局

2006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六项重点工作,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支柱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的运行轨道,实现“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6年实现延边生产总值2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经济总量再次保持两位数增长,并创自1994年以来的增幅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3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101.0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实现109.1亿元,增长10.8%。人均延边生产总值达到11183元,比上年增长12.0%。2006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我州GDP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8%、11.8%和12.4%,全年呈现出明显的“低开高走、提速发展”的运行态势。

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在保持“三、二、一”格局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继续增强。2006年三次产业比为13.7:41.5:44.8。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2%、54.9%和40.9%,第二产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愈发突显。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工业经济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发展迅速,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

财政实力跨上新台阶。2006年全州实现财政收入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20.7亿元,增长31.9%。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11.0亿元,增长14.7%;营业税4.6亿元,增长21.2%。全年财政支出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农业支出2.6亿元,增长17.2%;教育支出7.3亿元,增长21.7%;抚恤、社会救济支出4.1亿元,增长46.0%;医疗卫生支出1.9亿元,增长19.0%。

价格

物价水平在合理区间小幅上扬。2006年,延吉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4%,居住类价格上涨5.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衣着类价格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8%。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1%。

全州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3.3%。其中:轻工业产品价格下降0.1%,重工业产品价格上涨9.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品价格上涨17.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工业品价格上涨29.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上涨4.3%,造纸及纸制品业价格下降1.8%,食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2.2%,纺织工业品价格下降0.6%。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继续上涨,涨幅为3.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8.6个百分点。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4.5%,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0.2%,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价格上涨10.1%,化工原料类上涨3.0%,木材及纸浆类价格上涨1.1%,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4.3%,纺织原料类价格上涨1.3%,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下降6.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二是经济发展相对不快,全民创业氛围不浓,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尚需优化;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工作仍需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二、农业

2006年,全州完成农业总产值57.3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种植业产值30.1亿元,比上年增长7.6%;林业产值12.4亿元,下降5.9%;畜牧业产值13.3亿元,增长11.9%;渔业产值0.8亿元,增长10.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增长6.9%。

2006年,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大中型农用拖拉机2496台,下降54.1%;小型农用拖拉机5.6万台,增长13.1%;农用载重汽车1898辆,下降1.2%;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9.7万吨,增长5.3%。

2006年,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7.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2.4万公顷,增长3.0%。粮食生产连续三年获得丰收,2006年再创历史新高,全州粮食总产量达86.8万吨,比上年增长5.5%。

2006年,全州完成造林面积0.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7.2%;零星植树43.0万株,比上年下降48.5%。全年肉类总产量为9.3万吨,比上年增长8.3%;禽蛋类产量3.1万吨,增长7.7%;奶类产量1.4万吨,下降1.9%。全年水产品产量为5521吨,增长5.1%;水产品养殖面积1.3万公顷,增长1.4%。

三、工业

2006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3.4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3.7亿元,增长19.0%;股份制企业32.4亿元,增长17.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2.9亿元,增长17.5%。

支柱和优势产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州食品、医药、林产和能源矿产业实现增加值5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9%,比上年增长17.4%。其中: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20.6亿元,增长20.7%;医药工业8.5亿元,增长4.7%;林产工业13.2亿元,增长20.5%;能源矿产业9.8亿元,增长19.5%。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利税总额持续上升。2006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利税总额26.4亿元,增长21.9%;销售收入162.4亿元,增长21.8%。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3.0%,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在评价考核工业经济效益的七项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2.2%,下降0.0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4.3%,下降7.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64.4%,提高2.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7次,提高0.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2%,提高0.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0557元/人,提高20.8%;产品销售率为96.8%,提高0.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

2006年,我州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总量稳步攀升,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1亿元,比上年增长68.1%。其中:农村完成投资22.9亿元,城镇完成投资187.2亿元。在总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6.2亿元,增长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