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2 营口市统计局

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质量继续提高。截至2006年底,全市市级产、寿险公司18家,其中,财险公司10家,寿险公司8家。全市保险行业从业人员7100人,比上年增长30.4%,新增从业人员1657人。全年产、寿险公司共承担风险保险金额779.25亿元。实现保费收入10.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净增保费2.13亿元。其中,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3.18亿元,增长36.2%,净增保费0.84亿元;寿险公司保费 收入7.42亿元,增长20.9%,净增保费1.28亿元。产寿险公司共支付赔、给付款金额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财产险公司支付赔款金额1.51亿元,增长26.5%;寿险公司支付期满给付和赔款金额1.14亿元,增长21.8%。全地区保险深度2.34%,保险密度458.51元。

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各项事业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5项。其中,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项、科技产业化计划项目12项、创新条件与科技环境能力建设计划项目15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3.9%。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全年引进农业新品种41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5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签订各类科技项目协作合同及意向50个。申报发明专利78件,比上年增长18%。全年获科学技术奖34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市级科学技术奖30项。共有38个项目列入省级科技计划,获省级以上科技资金1500万元。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到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761所(含幼儿园),在校生32.89万人,教职员工2.3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85万人。普通高中实际招生16444人,普通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4042人。全市调整撤并了35所农村中、小学校。全年投入资金2694万元,落实国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惠及15.25万名学生。全市投资3400万元,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改造农村中、小学学校28所,新建校舍4.9万平方米,消灭农村中、小学危险校舍4.6万平方米,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习环境。

文化事业创新发展。文化系统全年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10多项大型演出任务。完成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本创作两部,整理汇编出版一部创作剧本集,创作小戏、小品6个,创作改编的歌舞、曲艺等文艺作品94件,其中17件作品获奖和参加省里组织的演出。为基层单位培训业余文艺骨干2942人,重点扶持5个民间文艺团队。组织和策划了“2006年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各项文化活动。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共完成演出800余场,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50场。文化广场演出1011场,农村电影放映3873场,受众面达百万人次。全市共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66.84万人次,流通图书80.30万册次,解答咨询服务1047条。西炮台成功晋升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市博物馆举办了《盛世警钟——预防职务犯罪》等7个专题展览,全年市直文博单位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 开展大规模文化市场检查2475次,查处违法案件85起。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1万余册(盘)。组织销毁违法音像制品和计算机软件28万余盘(张)。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年末营口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3万户。全年有公共广播节目8套。播出广播剧24部,1002集。有公共电视节目9套。播出电视剧804部,19430集。与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全地区共拆除非法境外卫星安装设施1465套。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176个。其中,医疗机构144个。总床位8450张,其中,医疗机构8290张。卫生技术人员8999人,分布在医疗机构中7772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591人。妇幼保健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260人。农村医疗条件有很大改善,共有村卫生室187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908人。全年实现采血336.70万毫升。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以实施“体育普及年”为推动,组织开展市级示范性全民 健身活动23项,完善了18个单项体育协会,组建了220个体育健身指导站(点)和晨(晚)练点。组队参加了辽宁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取得了2枚金牌、2枚铜牌的历史最好成绩。在2006年的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榜第4名,奖牌榜第7名,团体总分榜第8名的好成绩。与上届相比,名次都有提升。在2006年12月于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十五届亚运上,我市培养输送的5名运动员参赛,有4名运动员获得2金2银的优异成绩。

环保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有单位19个,从业人员306人。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测人员117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任务50家,完成污染治理投资849万元。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88个。有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计。集中开展环境专项整治4次,查处环境违法污染严重企业213家,拆除冒烟锅炉105台,清除噪声扰民污染源35个,整治重点污染点(源)8个,开展汽车尾气检测10360台。通过综合整治工作,市区空气环境优良天数达到343天,主要污染物减少排放2.4%。大清河上游、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声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

2006年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运行平稳,杜绝了特大事故的发生。全年共发生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事故27起,死亡31人。与上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下降6.8%,死亡人数减少4人,下降11.4%。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43%,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率为4.10%,均未突破省政府控制指标。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23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37‰。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8% ,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35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01元,比上年增长11.1%。全部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303元,比上年增长14%。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巩固和完善。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6.6万人,参保缴费率为91.9%,社会化发放率为100%。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5105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2985个,参保人数42.6万人。为7.4万名城镇困难居民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扶贫帮困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共投入扶贫款物1165万元。年末,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4837张,收养3376人。全年福利彩票销售总额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