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3 辽阳市统计局

辽阳市统计局

2006年4月20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年初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很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依据年度统计,现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初步核实,辽阳生产总值33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7%,五年平均递增13.4%(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0亿元,增长9.5%,平均递增6.5%;第二产业增加值201.2亿元,增长20.1%,平均递增15.4%;第三产业增加值103.1亿元,增长14.4%,平均递增12.1%。三次产业构成的比例由上年的8.7:58.5:32.8调整为7.9:60.9:31.2。

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3.0%,其中,市本级8.6亿元,增长15.3%;县(市)区级8.8亿元,增长3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4.7亿元,增长36.5%,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抚恤及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城市维护费、科技三项费、教育支出分别增长75.8%、25.0%、81.3%、44.2%、19.1%和17.2%。

税收收入:国税各项税收21.5亿元,增长3.7%,剔除车购税和免、抵调库因素的影响,下降1.5%;地税各项税收14.6亿元,增长25.4%,剔除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免征农业税的因素影响,增长28.5%。

价格指数:生产领域价格涨幅较高。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指数109.7%,其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12.6%,黑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指数110.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0%。在八大类商品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指数分别提高0.4、14.8和1.5个百分点;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分别下降7.8、1.0、5.2、1.8和0.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21.5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4亿元,渔业产值6.1亿元,除农业产值下降2.8%外,其他行业产值分别增长48.8%、13.1%和1.7%(见图2、图3)。

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1万公顷,增长0.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3万公顷,增加0.07万公顷,增长0.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0.1万公顷,增加0.03万公顷,增长31.3%;蔬菜播种面积1.5万公顷,增加0.03万公顷,增长2.2%。

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84.2万吨,比上年下降2.7%(见图4);水果总产量9.6万吨,增长0.5%;蔬菜总产量66.0万吨,下降0.6%;肉类总产量13.2万吨,增长11.7%;禽蛋总产量6.8万吨,增长20.2%;奶类总产量4.4万吨,增长74.5%;蚕茧产量0.2万吨,增长52.4%。

畜禽良种繁育:全市黄牛改奶牛总头数3550头,妊娠2376头,产下杂交一代奶牛1327头。奶牛胚胎移植高新技术应用获得成功,移植纯种荷斯坦奶牛胚胎50头,受孕25头,受孕率达50%。建成存栏百头以上规模种猪场7家,存栏种猪2517头;存栏种鸡2000只以上规模父母代种鸡场8家,存栏种鸡21.8万套;种兔场3家,存栏种兔1.1万只。

动物卫生管理:全市组建了市、县(市、区)、乡三级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并在全省创建了村级防疫网络,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动物卫生防疫体系和畜牧业技术推广网络,构建了新时期基层动物卫生工作的科学、合理、统一、高效运行机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免疫、检疫、消毒、监测、扑杀和“内防外堵”等综合防控措施,实现免疫、建档达标100%,有效地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自2003年10月以来连续30多个月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渔业:发展渔业乡44个,渔业村391个,渔业户2322户,渔业劳动力6810人。养殖面积4061公顷,水产品总产量6.5万吨。其中,鲤鱼2.5万吨,鲫鱼1.2万吨,鲢鱼0.8万吨。淡水鱼种产量1.0万吨,投放鱼种0.7万吨。

林业:全年植树1450万株,比上年增长11.9%。完成造林面积4293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30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9.0万公顷,其中本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6868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5%。

生产条件: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1.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0%。年内完成机耕地面积14.8万公顷,其中机播面积7.8万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2万吨,下降1.3%;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3万吨,增长4.9%。

水利建设:新建各类水源工程10项。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公顷;新建方塘3座;完成重点集雨工程4处;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3270公顷,其中小流域治理6040公顷,新增蓄水能力1500万立方米。

三、工业

工业生产: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不含弓矿、电业局,口径下同)564个,实现工业增加值130.1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2%。重点产业竞相发展,化工化纤塑料业实现增加值57.1亿元、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7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2.2亿元、矿产建材业实现增加值11.7亿元,占增加值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3.9%、26.1%、6.7%、9.4%和9.0%。销售产值508.1亿元,增长25.2%(见表1、图5)。

工业产品:部分适销对路的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金属成形机床(锻压设备)、滚动轴承、工业用电炉分别增长19.7%、25.6%和16.7%;钢材、铝材分别增长41.8%和72.5%。能源工业品增长较快,发电量和供电量分别增长16.1%和21.7%(见表2)。

工业经济效益: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持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3.9亿元,比上年增加105.0亿元,增长26.3%;利税49.8亿元,增加10.7亿元,增长27.4%;利润总额32.4亿元,增加12.3亿元,增长61.7%。产品销售率98.2%。综合效益指数达167.8,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

四、建筑业、房地产开发

建筑业: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产值1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6.4万平方米,增长21.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9.8万平方米,增长24.1%。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6万元/人,提高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