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12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5.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9.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8.0万平方米;完成商品房销售额14.2亿元,其中住宅11.5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73.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4.2万平方米(见图6)。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固定资产投资高幅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38.1%(见图7),其中城镇投资首次突破90亿元,达91.6亿元,增长38.4%;农村投资15.2亿元,增长36.4%。 按所有制类型划分,国有投资23.7亿元,增长18.5%;集体投资12.4亿元,增长35.3%;私营个体投资32.7亿元,增长80.7%;股份制投资31.3亿元,增长20.4%;外商投资1.6亿元,下降42.3%;港澳台投资4.0亿元,增长2.8倍;其他投资1.1亿元,增长5.7倍。国有与非国有经济投资比例为22.2:77.8(见图8)。 按管理渠道划分,建设项目投资81.8亿元,增长37.6%;农村投资中,农户投资4.3亿元,增长8.3%,非农户投资10.9亿元,增长51.8%;房地产开发投资9.8亿元,增长46.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零售额83.3亿元,增长13.3%;股份(合作、有限)经济零售额1.3亿元,增长118.2%;外商及港澳台经济零售额0.7亿元,增长77.0%。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3.3亿元,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17.0亿元,增长16.5%(见图9)。 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呈现新热点。全年汽车零售1331辆,比上年增长20.0%;房间空调器2154台,增长63.9%(见表3)。 七、外经外贸、旅游 利用外资: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合同外资金额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8家,增长32%;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5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0%,其中第二产业2472万美元,第三产业786美元,所占份额分别为74.9%和23.8%;外贸出口2.4亿美元,增长81.0%,其中三资企业出口14437万美元,增长117.9%,自营出口9497万美元,增长44.1%(见图10)。 对外合作:全年外派劳务2015人,合同额1600万美元,营业额1200万美元。技术引进3500万美元,技术设备出口2200万美元。 旅游: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2%;接待海外游客1.1万人次,增长13.1%。旅游总收入21.9亿元,增长73.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1.5亿元,增长74.8%。旅游创汇495万美元,增长19.9%。 八、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生产保持平稳态势。全年运输企业货运量3326万吨,增长3.8%;货物周转量157459万吨/公里,增长12.2%;客运量3255万人,下降4.0%;旅客周转量92940万人/公里,下降4.0%。 邮电通信业: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特快专递20.6万件,增长16.3%;邮政储蓄年末余额39.8亿元,增长24.3%;城乡固定电话用户53.4万户,增加8.4万户,增长18.7%;无线市话(小灵通)用户13.0万户,增加2.0万户,增长18.2%;当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0.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5.3万户,其中宽带用户3.1万户。 九、金融、保险 金融保险业整体运行状况良好。截至年末,全市金融分行(分公司)级以上机构9家,从业人员5522人,其中银行8家。保险14家,从业人员3035人。 银行: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年末余额365.9亿元,比年初增加48.6亿元,增长15.3%(见表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74.9亿元,增加32.9亿元,增长13.6%(见图11)。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211.8亿元,增加27.2亿元,增长12.6%。 农村信用联社: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5.7亿元,其中农业贷款累计发放2.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农户贷款累计发放2.7亿元,增长5.8%。 保险: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0亿元,增长26.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亿元,增长26.4%;寿险保费收入6.0亿元,增长25.8%。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1.4亿元,增长31.4%,其中财产险1.0亿元,人身险0.4亿元。全市保险深度(即保费额占GDP比重)为2.4%,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额)达到441元/人。 十、科技、质量技术监督 科技成果: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6项,登记科技成果37项,有4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8项、市级35项。 技术合同和专利:全市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3项,总成交额1383.5万元,其中技术开发62项,成交额883.0万元;技术转让5项,成交额188.5万元;技术咨询2项,成交额38.0万元;技术服务4项,成交额274.0万元。全年专利申请982件,超额完成省下达专利计划的15.5%。 质量技术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争创国家名牌产品1个,辽宁名牌产品13个,市名牌产品26个,2家企业获得辽宁省质量管理奖。年内对11家人造板企业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产品合格率为54.55%;对683家企业951批次产品开展定期检验,产品合格为82.12%。共立案查处假冒伪劣案件144件,其中大要案29件;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标值284万元,端掉制假窝点11个,销毁假冒伪劣商品货值4.2万元。 十一、教育 基础教育:全市学前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5.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普通高中在校生28114人,比上年下降0.5%。 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7098人(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高),比上年增长8.8%,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150人,增长3.1%;职业高中(职业中专)9819人,增长11.7%。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974人(见表5)。 普通高等教育:在辽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在校生9641人,其中市属高等院校普通本、专科2511人。 中小学教师: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9%,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4.6%。 十二、文化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市),艺术演出场所1个(市),文化(艺术)馆8个,文化站6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3个,电影放映单位2个。 艺术表演:市专业剧团演出110场,其中国内演出30场,深入农村演出40场,其他各类综合演出40场。创作出具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作品:话剧《七彩阳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和评剧《我的妈妈》、《太子河儿女》在全市城乡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