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3 辽阳市统计局

社会文化活动:全年组织开展城乡文化活动300多次,其中围绕春节、纪念建党85周年等重大节日举办市文化活动50次。为建设和谐社会,繁荣农村和社区文化,开展了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演出文艺节目150场次,送书2万余册次,农村放映电影2420场,举办了百场电影进社区活动。

广播电视: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拥有县区级广播电视台4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7.1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99.03%提高到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96.05%提高到99.83%。

十三、卫生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681个(含诊所、卫生所、社区卫生站),其中医院43家。全市编制医疗床位数7811张,实有床位数7912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4.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832人,其中医生3846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1人。人均期望寿命74.36岁,其中男72.49岁,女76.45岁。

十四、体育

群众体育:积极推进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和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各级群众竞赛活动38次,活动项目扩展到30多项,参加活动人数达6万多人次。有3个乡镇、11个社区、3个单位获得国家、省群众性体育先进单位。市体育局被评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弓长岭滑雪场被省命名为首批“青少年活动营地试点单位”。

竞技体育:辽阳籍运动员参加全国“十运会”共获得2.5枚金牌,3枚铜牌。参加省年度比赛获得奖牌142枚,居全省第5位,其中金牌32枚,居全省第9位;团体总分2088分,居全省第5位。

承办赛事:成功承办2004-2005年度CBA全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全国青少年篮球锦标赛、2005-2006年度全国女子排球联赛和辽宁青少年柔道比赛,赛事票务收入300万元。

十五、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全年完成体育中学综合楼建设工程,汤河水库水源工程二期城市分质供水管网工程,“四进”社区市政工程,城市绿化工程,城市道路、排水工程,煤气输配气工程及室内安装,楼房“平改坡”工程,太子河右岸防洪大堤整治工程等8项主要建设项目。

市政设施:城市道路总长度489.6公里,比上年增加8.2公里;道路面积650万平方米,增加18.4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9.1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桥梁83座。防洪堤长度41.8公里,增加2.5公里。路灯85441盏,增加3202盏。

城市供水:城市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66.1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3.4万立方米;供水总量16170万立方米,减少121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89.5升,增加0.5升。城市用水普及率100%。

城市供气: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653.2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8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量611万立方米,用气户数80260户,用气人口24.3万人。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3309吨,比上年减少644吨,其中,家庭用量10449吨,用气户数131622户,用气人口36.5万人。燃气普及率85.0%,增长3.1个百分点。

城市供热:集中供热面积146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8.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262.6万平方米,增加241.0万平方米。供热总量:蒸汽439万吉焦,增加28万吉焦;热水727万吉焦,增加119万吉焦。

公共交通:城市公共汽车运营车数374辆,其中小公共汽车82辆;运营线路28条,总长度318公里;客运总量5120万人次,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4.98标台;城市出租汽车2463辆。

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875.7公顷,比上年增加46.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9%,增加0.2个百分点;园林绿地面积2617.4公顷,增加46.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532.8公顷,增加25.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5平方米,增加0.36平方米。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空气质量监测频率为24小时,全年有效监测天数为365天。日均值达一级标准天数为19天,日均值达二级标准天数为256天,日均值超过二级标准天数为90天。市区全年达标天数为27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5.3%,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水质质量:太子河辽阳段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其支流水质除汤河水质为Ⅳ类水质外,其它支流水质仍为劣Ⅴ类水质;汤河水库水质仍然保持良好水质;参窝水库水质与上年相同。

自然生态保护:积极推进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乡镇建设工作,加强基本农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其它优质农产品基地的环境保护。强化农业生态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食品基地污染,推动生产基地建设。

十六、人口、就业

人口:全市总人口呈下降趋势。年末全市总人口1820066人,比上年减少4030人。市辖区人口715285人,减少979人;县(市)人口1104781人,减少3051人。出生人口14374人,出生率7.89‰,增长0.2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1377人,死亡率6.24‰,增长0.6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口299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4‰,下降0.33个千分点(见表6)。

从业人员:全市城镇单位年末从业人员18.1万人,比上年减少1949人,下降1.1%;城镇在岗职工17.7万人,下降1.6%。按企、事、机关单位划分:企业单位从业人员12.0万人,在岗职工11.6万人;事业单位从业人员4.3万人,在岗职工4.3万人;机关单位从业人员1.8万人,在岗职工1.8万人。按经济类型划分(见表7)。

平均工资: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003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国有单位16876元,增长22.5%;集体单位11755元,下降0.9%;其他单位16171元,增长7.2%(见图12)。

城镇再就业:全市城镇就业与再就业5.1万人,超过年初确定指标的102%,其中困难群体就业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累计有1.5万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培训就业各类人员3.6万人,培训就业率62.3%。

十七、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8元,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528元,增长1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33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6元,增长36.3%。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2%(见表8)。

社会保险:全市养老保险参保26.1万人,比上年增长28.6%;保险费征缴6.2亿元,增长40.9%,其中企业参保13.3万人,保险费征缴4.5亿元,分别增长24.3%和32.3%。10.1万名离退休人员全部按时足额领取了基本养老金,100%的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失业保险参保20.9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5043万元。全市医疗保险参保35.8万人,其中市本级29.1万人,分别增长21.1%和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