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锡林郭勒盟统计局

2005年,全盟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真抓实干,全力开拓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初步跟上了自治区快速发展的步伐。“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完成,为“十一五”时期全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9218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9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8093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2%。第三产业增加值54687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3:46.9:28.8调整为19.9:47.8:32.3。一产、二产、三产对全盟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5.69%、67.1%、27.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93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2118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8%。“十五”期间,全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5%,快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7.6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平缓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2,涨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牧区上涨2.2%。分项目看,消费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7.1%,食品类价格上涨2.5%。非食品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8.7%,居住类价格上涨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持平,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同比下降2.0%。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3.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5.8%(见附表1)。

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盟城镇单位从业人员98253人,乡村从业人员265839人,增长0.8%。全盟共安置各类人员15791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139人,3150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对2000多户零就业家庭实施了就业援助。城镇登记失业率4.65%。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全盟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99555万元,比上年增长6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4694万元,增长68.2%;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性预算收入107611万元,增长64.7%,基金收入27084万元,增长83.7%,上划中央“两税”收入55592万元,增长52.4%。全年财政总支出374952万元,增长16.4%。地方一般性预算支出355729万元,增长14.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65662万元,行政管理费支出49355万元,教育支出30769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1660万元,农林水气支出61419万元,城市维护费支出23913万元。“十五”期间,全盟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2.6亿元,年均增长26%,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财政实力仍然不强的状况还远未得到改变;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农  业

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全盟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20.45万公顷,同比增长9.1%。其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分别由上年的7.62万公顷、3.12万公顷和8万公顷调整为8.01万公顷、3.49万公顷和8.95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7.38万吨。其中小麦产量4.69 万吨,玉米3.54万吨,豆类1528吨,马铃薯(薯折粮)7.71万吨。油料1.40万吨,蔬菜63.41万吨。

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转变。畜牧业逐步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1583.2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减少86.51万头(只)。其中大牲畜和羊1577.26万头(只),同比减少87.03万头(只)。大牲畜和羊总增率39.3%,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繁成率91.1%,比上年减少1.8个百分点,死亡率0.6%,比上年减少0.6个百分点。大牲畜和羊的良种及改良种牲畜1327.80头(只),良改比重为84.2%,同比提高了5.4个百分点。日历年末牲畜存栏830.7万头(只),其中大牲畜和羊存栏826.6万头(只),较上年同期减少74.4万头(只)。年内大牲畜和羊出栏844.70万头(只),较上年多出栏27.48万头(只),其中肉畜出栏762.09万头(只),较上年多出栏51.98万头(只)。出栏率93.8%,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17.73万吨,下降4.7%;奶类产量26.68万吨,增长37.5%;羊绒毛产量13264吨,下降4.1%;皮张产量810.6万张,下降1.1%(见附表2)。

随着围封转移项目实施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草场“轮牧、休牧、禁牧”制度基本在全部可利用草场推行,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局部治理效果明显。全年造林面积4.3万公顷。全盟共完成沙源治理面积251.82万亩。

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83.3万千瓦,比上年提高6.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5万亩,增长20.4%;农村牧区用电量3184.9万千瓦,增长16.8%;化肥施用量(折纯 )9399吨,比上年下降4.2%,当年打贮草总量231.9万吨,下降6.4%,实有畜棚(畜圈)50万间,2528.9万平方米,过冬畜均3.05平方米,增长12.6%,围栏草场保有面积14059万亩,配套草库伦面积355.9万亩,分别增长1.9%和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的主导地位明显提升。三次产业比重中,第二产业比重达47.8%,其中工业比重达35.5%。全部工业增加值600617万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35617万元,同比增长40.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增加值222299万元,同比增长9.2%,中小型企业增加值313318万元,同比增长65.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11592万元,重工业增加值424025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9.2%和40.3%。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4年的174户增加到2005年的215户。规模以上工业对全盟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48.13%,比2004年提高5.31个百分点。原煤、铁合金、硅铁、发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见附表3)。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54.98,比上年提高61.04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71100万元,同比增长74%;实现利税总额44900万元,同比增长1.01倍,创历史最好水平。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盟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08703万元,同比增长33.3%。全盟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22个,实现利税23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