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乌兰察布市统计局

投资效果明显。全年城镇以上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全部建成投产项目51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83.36%,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76.2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83.0%。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发电装机容量106万千瓦,水泥20万吨,城镇住宅施工面积261.49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积111.9万平方米,增长20.56%,商品房竣工面积29.2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0.72万平方米,分别下降28.29%和13.4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6亿元,同比增长16.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7亿元,增长14%;县的零售额实现38.2亿元,同比增长19.9%;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0.7亿元,同比增长12.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2亿元,增长13.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亿元,增长26.7%;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3.5亿元,增长35.1%。

六、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315.2万美元,同比增长93.9%,其中出口总额2032.9万美元,增长98.2%,进口总额282.3万美元,增长67.7%。

利用外资规模有所扩大。全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621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24万美元,年末工商部门注册的“三资”企业32个,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个。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3805万吨,增长11.8%,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298650万吨公里,增长31%,全年公路客运量达1577万人次,增长10.4%,公路旅客周转量157430万人公里,增长9.8%。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30042万元,增长10.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网通)23793.4万元,增长12%;邮政业务总量6249万元,增长11%。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6.3万门,增长1.2%;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39.8万户,增长16.9%;其中:城镇电话用户326153户;乡村电话用户71838户;公用电话点15201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8.6部/百人,增长1.7%。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72.4万人次,增长30.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70万人次,增长34.4%,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4万人次,增长14.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69亿元,增长26.1%。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52717万元,增长20.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47366万元,增长34.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77333万元,增长1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37680万元,增长19.4%,其中短期贷款480841万元,下降11.6%;中长期贷款余额811679万元,增长47.8%。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852721万元,现金支出7956560万元,收支相低,贷币净投入103839万元。

保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5329.5万元,增长12.2%,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7502万元,增长20.7%;财险保费收入7827.5万元,下降13.2%。全年保险业务支出9610.7万元,增长108.5%,其中寿险业务支出5531万元,增长124.4%;财险业务支出4079万元,下降0.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改革和发展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中学校10所;在校学生51331人,较上年增长4.8%;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630人,在少数民族学生中蒙古族学生3286人,年末拥有普通初中学校58所,在校学生85929人,较2005年下降3.45%;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029人,在少数民族学生中蒙古族学生3642人。年末拥有普通小学295所,在校学生142157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市年末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个,拥有各类技术人员378人,高级工程师31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73人,其中少数民族35人,全年用于科研经费支出562万元,其中研究与发展支出562万元。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事业机构12个,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其中乌兰牧骑6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座,档案馆1个。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0.8%,年末全市拥有电视台1座,千瓦以上电视发射转播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7.57%。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63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216个,卫生防疫机构12个,妇幼卫生机构3个。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人床位466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039人,职业医师、助理医师共计3176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全市体育健儿在区内重大竞赛中获得奖牌总数98.5枚,比上年增长4.5%,分别是金牌33.5枚,银牌23枚,铜牌42枚。全市在校学生体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率为90.5%。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全社会公民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明显加大。年末全市环保系统职工442人,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测人员103人。全市范围内确定的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自治区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2.56万公顷,已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5.8平方公里,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6个,环境污染项目治理投资2077.6万元,较上年增长25%,年内新建烟尘控制区8个,新建烟尘控制区面积67.67平方公里,城市污水治理步伐加快,城市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278.16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7.3万人,汉族人口268.4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57万人,人口出生率12.84‰;死亡人口1.56万人,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7.24‰。抽样调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214.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36万人,乡村人口139.76万人。城镇化率34.73%,较上年33.57%提高1.16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1元,比上年增加922元,增长12.3%;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25元,比上年增加356元,增长12.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3%;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6.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2.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62万人,全市共有11.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参加大病统筹。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福利院1所,敬老院130所,床位数达9211张,收养人数7382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8.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