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乌兰察布市统计局 (2007年5月15日) 2006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实现“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区中等偏上”这一奋斗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全市经济总量又跃上了新的台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85.08亿元(现价增长23.9%),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24.3亿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97.3亿元,增长15.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206元/人,较上年提高2614元,增长17.6%。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9.2%提高到34.1%;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邮电业和社会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4:40.1:35.9调整为22.3:43.6:34.1,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涨幅较大的有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2.6%和5.1%。食品类中尤以鲜菜、鲜果涨幅较高,分别较上年上涨11.1%和21.4%。 劳动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119.61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4.36万人,乡村从业人员达到88.4万人,劳动就业向多渠道发展,年末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到16.85万人。 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96060万元,同比增长3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7975万元,增长46.5%,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175万元,增长7.7%;上划中央税收收入完成111753万元,增长18.8%。财政支出明显扩大,公共财政的服务保障功能得到加强。全年财政总支出541996万元,增长1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53759万元,同比增长6.3%;农、林、水利气象支出85973万元,同比增长8.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0362万元,同比增长32.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综合经济实力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高与城乡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形成明显反差,特别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效益不相协调;“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农村牧区投入不足,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及生态建设任务仍很艰巨;社会低收入群体生活仍很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完成全社会节能降耗工作目标难度较大,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 业 第一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3.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农牧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种植业获得丰收。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9.0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1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05.84万吨,比上年增产17.17万吨,增长19.36%。其中:玉米产量达到37.62万吨,比上年增长5.76%;薯类产量达到60.06万吨,比上年增长27.52%;油料产量达到4.91万吨,比上年增长79.8%;蔬菜产量达到173.66万吨,比上年增长13.43%。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六月末全市牲畜存栏头数达到878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2.54%,牧业年度牲畜总增834万头(只),增长6%,牲畜总增率97.4%。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854.5万头(只),比重为97.3%,比上年提高了2.91个百分点。牲畜出栏头数明显加快,全年牲畜出栏(日历年度)1047.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8.13%。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32.66万吨,增长13.84%;牛奶产量90.32万吨,增长19.76%;山羊绒产量85吨,下降11.46%;禽蛋产量1.99万吨,增长8.15%。 林业生产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8.34万公顷,完成造林面积0.84万公顷,造林成活率较上年有所提高。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3%,机耕地面积达到46.67万公顷,机电井数量773眼,增长15%,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5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14万亩,化肥施用量(折纯)5.6万吨,增长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97.2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0.5亿元,增长34.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投企业完成增加值279223万元,增长45.6%;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164万元,增长19%;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67587万元,增长46.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7168万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76225万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27978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2.2%和35.7%。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6.7,比上年提高27.1点,实现利润总额21736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3344万元。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38亿元,同比增长14.08%,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40个,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8.29万平方米,增长21.97%,竣工房屋面积120.3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5.1亿元,同比增长7.2%,城镇农村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2亿元(不含岱电二期26.38亿元和新丰热电厂8.5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4.07%。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111.4亿元,下降4.23%;城乡个人投资29.55亿元,增长71.2%;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71.35亿元,同比下降6.49%。房地产开发投资15.5亿元,增长219.5%。 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44亿元,同比增长52.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15.6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工业投资114.5亿元,同比下降6.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8.24亿元,同比增长16.8%;全年投资重点继续向生态、基础设施、电力煤气及水利和工业化方面转变,规模以上投资中,用于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8.44亿元,增长52.3%;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81.13亿元,下降4.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投资33.64亿元,下降0.44%,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33.48亿元,下降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