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突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突出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一、 综合

(一)经济总量

全市经济总量再次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500亿元,达到550.1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29.9%,增长率继续高居全区第一位,比全区快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2亿元,同比增长9.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8.5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46.8亿元,同比增长3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0.4亿元,同比增长30.1%。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52.4:40.1 。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59.7%、37.4%。

(二)财政收入

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入库93.4亿元,较上年增加51.0亿元,增长10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6.1亿元,增加22.4亿元,增长86.5%;上划中央收入47.3亿元,增加28.6亿元,增长118.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44.9亿元,增加21.9亿元,增长87.0%;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2亿元,增加0.5亿元,增长71.2%。

从征收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56.1亿元,增加34.6亿元,增长160.9%;地税部门完成32.8亿元,增加15.3亿元,增长87.4%;财政部门完成4.5亿元,增长32.4%。

分税种看,全年增值税完成44.6亿元,增长121.9%;企业所得税完成19.7亿元,增长382.9%;个人所得税完成3.1亿元,增长63.2%;营业税完成12.7亿元,增长56.8%;资源税完成2.3亿元,增长166.2%。五大税种占财政收入的88.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0.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0.2%;第二产业完成57.1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1.1%;第三产业完成36.1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8.7%。

(三)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8,价格同比上涨1.8%。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分类指标中,同比上涨的有食品(价格上涨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2%)、居住(价格上涨9.5%)五大类;同比下降的有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1.2%)、衣着(价格下降2.8%)、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3.0%)三大类。

2005年鄂尔多斯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经济总量增长实现重大突破。其二是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农民收入增幅创历史新高;其三是工业经济增长势头不减,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其四是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活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产业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增长任务仍很艰巨;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科技力量薄弱,人才匮乏;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继续加强。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2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农业完成增加值20.9亿元;林业完成增加值1.6亿元;牧业完成增加值18.4亿元;渔业完成增加值0.4亿元。

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牲畜存栏数实现稳定增长。据统计,年末实有耕地面积611.0万亩,同比增长1.5%。2005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3.1万亩,比上年增加40.6万亩,增长17.4%;粮食总产量为23.5亿斤,增加3.5亿斤,增长17.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1.6万亩,增加3.2万亩,增长37.7%;小麦总产量为0.7亿斤,增加0.2亿斤,增长35.8%;玉米播种面积为191.9万亩,增加34.4万亩,增长21.9%;玉米总产量为19.8亿斤,增加3.5亿斤,增长21.7%。油料种植面积为53.8万亩,增长19.1%,油料总产量1.6 亿斤,增长52.8%。蔬菜种植面积为9.4万亩,下降7.0%,蔬菜总产量4.7亿斤,下降5.2%。大力发展饲草料种植成为各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05年全市饲草种植面积增长23.5%,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34:17:49调整为21:17:62。

畜牧业保持稳定发展,2005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数达到1383.2万头只,创历史新高,比上同期增加289.2万头只,增长26.4%。大小畜达1299.5万头(只),增长28.4%,其中羊1261.3万头(只),增长28.9%;猪83.6万头(只),增长2.0%。牲畜总增头数达668.9万头(只),总增率达61.1%,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2005年末,牲畜总头数为794.7万头(只),出栏率为76.3%,其中羊、猪分别出栏529.5万头(只),78.5万头(只),出栏率分别为72.9%、143.7%。农畜产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肉类总产量18.2万吨,增长26.3%;禽蛋产量9405吨,增长7.7%;奶类总产量30.9万吨,增长14.2%,其中牛奶产量26.0万吨,增长4.8%;绵羊毛产量9119吨,增长12.8%;山羊绒产量1723吨,增长29.0%;水产品产量5933万吨,增长6.5%。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3.9万千瓦,增长8.9%。农用拖拉机3.1万台,增长6.9%,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2903台,增长59.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246.8亿元,同比增长3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2.6亿元,稳居全区第二位,同比增长35.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74.0亿元,同比增长38.5%;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同比增长17.6%。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优势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对全市工业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的行业依次是:煤炭开采业实现增加值93.4亿元,同比增长40.3%;纺织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增长18.8%;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8亿元,增长27.6%。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业、燃气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四个行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比较明显,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42亿元,增长39.5%;石油加工炼焦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32.4%;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119.2%;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10.7%。

工业企业效益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9.8亿元,同比增长53.4%;实现利税110.2亿元,增长99.7%;实现利润73.1亿元,增长133.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利润30.6亿元,增长92.6%;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12,同比提高9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