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各条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及自治区重视东部盟市发展等战略契机,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能源重化工业建设,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进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牧区建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06年全市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95.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0%。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6.4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27.13亿元,增长24.0%,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03.63亿元,增长27.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1.53亿元,增长2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4:30.3:42.3调整为24.4:32.2:43.4。 市场物价略有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1.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达10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达103.0%。服务项目价格指数达102.4%。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失业率有所下降。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3%,下降0.13个百分点。 财政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9.8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6.3%,增长3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10亿元,增长30.9%。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61亿元,增长29.9%。财政支出78.12亿元,增长27.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增收难度较大;工业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较低;投资拉动较弱。针对上述制约因素,要在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中予以解决。 二、农牧业 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96.41亿元,增长5.8%。农业生产获特大丰收,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种植业内部基本实现了“减粮、扩经、种草、增饲、调优、调特”的农业生产格局,粮经饲种植比例调整为79.3:15.7:5.0。2006年全市播种面积1617.4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1亿斤,增长9.6%,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88.5公斤,增长9.5%。在粮食作物中,小麦总产11.63亿斤,增长11.6%;玉米总产20.72亿斤,增长34.1%;大豆总产16.18亿斤,下降19.2%;薯类总产5.46亿斤,增长0.4%。在经济作物中,油料总产4.76亿斤,下降17.8%;甜菜总产0.88亿斤,增长12.8%。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造林面积0.57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3.10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3.9万公顷。机电井数量20084眼(包括人饮井),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7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万公顷。 牲畜总头数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转变,经济总量得到大幅度增加。2006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头数达到1538.4万头只,增长3.8%。在调整区域布局上,逐步加大农区畜牧业发展。其中,农区牲畜头数连续三年超过牧区,占全市牲畜头数的62.4%,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我市农区牲畜头数达到960万头只,增加83万头只,增长9.5%,增速高出全市牲畜增速5.7个百分点。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中:大小牲畜存栏1440万头只,增长3.6%;生猪存栏98万口,增长6.1%。2006年末大小畜能繁殖母畜621.8万头只(上报数,下同),下降3.4%。牲畜出栏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754.9万头只,增加194.5万头只,增长34.7%。其中,大牲畜出栏44万头,增长33.3%。小牲畜出栏600万只,增长32.8%;牲畜出栏率达79.7%,比上年同期增加7.7个百分点;大牲畜出栏率41.5%,增加4.5个百分点,羊出栏率77.1%,增加5.2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牲畜780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减少45万头只;全市肉类总产量完成23.5万吨,增长7.3%。奶类产量完成124万吨,增长29.4%。 渔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2.72万吨,增长4.7%。 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255.9万千瓦,增长17.0%,机耕地面积110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13.9万吨,增长3.7%,农村牧区用电量1.8亿度,略高于上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03.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89亿元,增长30.2%,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91.02亿元,增长45.8%,其中:重工业现价产值增长46.1%,轻工业现价产值增长45.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现价产值增长25.8%,集体企业现价产值增长36.1%,股份合作制企业现价产值增长1.7%,股份制企业现价产值增长49.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现价产值增长44.3%,其他类型企业现价产值增长99.3%。企业营运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97.45%。原煤、天然原油、食物植物油、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4.27,比上年同期提高26.89点;实现利税总额为42.8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49亿元,增长1.06倍,其中盈利企业盈利29.95亿元,增长97.13%;亏损企业亏损额1.46亿元,减亏5.93%,企业亏损面为22.82%。从构成综合指数的各项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16.39%,比上年同期增加3.8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8.08%,下降213.7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4%,下降2.6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21.5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5260元/人,增加32240元/人。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3.50亿元,增长10.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3.4万平方米,增长10.8%;竣工房屋面积138.6万平方米,增长18.9%;房屋建筑竣工率为90.4%,比上年同期增长9.3个百分点;全市资质建筑企业亏损企业个数为 16个,增加10个;实现利润5395万元,增长80.4%;实现税金总额25873万元,增长71.7%;建筑施工亏损企业亏损面22.2%,比上年同期增长12.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9674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2271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87.8亿元(不含大兴安岭森工集团、铁路系统),增长2.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不含大兴安岭森工集团、铁路系统),完成额达180.05亿元,增长2.8%。在城镇投资完成额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2.0亿元,增长42.4%。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47.8亿元,增长0.3%;中央项目完成投资32.3亿元,增长16.8%。按投资结构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3.5亿元,增长89.3%。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大,第二产业投资完成89.5亿元,增长1.2%,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6.8亿元,下降21.6%。主要公路交通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速度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完成87.1亿元,增长2.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投资23.2亿元,下降15.1%。新建公路966.6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