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趋旺。 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6.45亿元,增长16.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98.23亿元,增长15.8%;餐饮业完成20.50亿元,增长25.3%;其他行业完成 7.72亿元,增长11.4%。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9.50亿元,增长17.8%,旗县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05亿元,增长15.8%,旗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90亿元,增长13.3%。市的零售总额增幅比县以下高出4.5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快于农村。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多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始终在全区保持第一位。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1.29亿美元,增长33.1%。其中:进口20.44亿美元,增长34.3%,出口0.85亿美元,增长10.4%。 直接利用外资又有新进展。新批外资企业13户,合同外资金额5174万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661万美元,增长52.0%。 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全年共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76个,合同总金额3693万美元。实现营业额2622万美元,增长15.0%,外派劳务4279人次,下降4.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68.60亿吨公里,增长15.1%。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34.72亿吨公里,增长16.1%;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33.88亿吨公里,增长8.6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38.72亿人公里,增长10.0%。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21.12亿人公里,增长12.2%;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7.61亿人公里,增长7.6%。公路、铁路、民航建设齐头并进,实现了旗市全部通油路、乡乡通公路、81.9 %的行政村通四级砂石以上公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411.6公里;铁路开工建设了滨洲复线、伊敏-伊尔施铁路;民航开通了满洲里机场,完成了海拉尔机场改扩建工程。 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已达70.11万户,下降0.13%。全市住宅电话为57.9万户,比上年同期减少1.7万户,下降2.85%。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12.3万户,增长57.6%;互联网用户8.05万户,增长25.8%。 旅游业加快发展。2006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415.81万人次,增长15.0%,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55.07万人次,增长12.5%;国内旅游者360.74万人次,增长15.4%;国际旅游创汇1.81亿美元,下降8.6%;国内旅游收入39.67亿元,增长29.6%。旅游业总收入53.81亿元,增长16.7%。 八、金融和保险业 据金融部门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83.18亿元,增长17.5%,其中:企业存款70.56亿元,增长15.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56.46亿元,增长12.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88.05亿元,增长19.4%。银行现金收入累计达1209.71亿元,增长14.0%,银行现金支出累计达1248.64亿元,增长14.3%。收支相低累计净投放现金38.93亿元,增长22.1%。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业务总收入6.3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其中:财产险收入1.82亿元,增长22.1%;寿险收入4.48亿元,下降5.1%。全年保险赔付额为2.14亿元,增长56.2%。其中:财产险赔付0.81元,增长32.8%;寿险赔付1.33亿元,增长130.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年内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208万元,全年列入本级科技计划项目 36项,财政投入资金370万元。 教育改革和发展稳步推进。年末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全年招收学生3754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3.1%;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2167人,增长15.0%;全年毕业学生2579人,减少10.2%。年末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7所,招收学生10251人,增长67.4%;年末在校学生23754人,增长39.0%,全年毕业学生5504人。年末有普通高中47所,全年招收学生21681人,增长12.1%,年末在校学生数56559人,增长10.4%,其中:少数民族14389人,增长9.3%;全年毕业学生14669人,增长7.3%。年末有普通初中183所,全年招收学生34161人,下降6.8%,年末在校学生数107714人,下降8.3%,其中:少数民族25766人,下降7.9%;全年毕业学生38722人,增长1.2%。普通初中辍学率1.31%。年末有小学499所,全年招收学生22351人,下降5.5%,在校学生144864人,下降7.2%;全年毕业学生34175人,下降7.9%。全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78%,小学学生辍学率0.1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其中乌兰牧骑10个,公共图书馆14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4个、档案馆1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4个,其中:博物馆10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发射台55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9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6.5%,与上年同期持平;拥有电视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6.0%,比上年提高3. 2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1.25万户,增长20.4%。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初步建立起了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全市现有卫生机构1293个,比上年同期减少85个,其中:医院109年;乡镇卫生院133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8个,妇幼卫生机构15个;全市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10418张,比上年同期减少81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8337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1161张、妇幼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97张;年末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042人,其中:医院拥有9332人、乡镇卫生院拥有1543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拥有839人,妇幼卫生机构拥有384人;执业医师、助理医师7316人,注册护士4517人。农村牧区卫生事业不断加强,拥有农村牧区村级卫生室983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10人。 体育健儿在全国和全区的比赛中获得了很多荣誉。年内体育健儿在全区竞赛中获奖牌114枚,其中:金牌37枚、银牌39枚、铜牌38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47‰;人口死亡率为6.1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35‰。年末全市总人口达269.96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0.0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各项增资措施的出台和兑现,加之社保资金的落实到位,使全市在岗职工工资得到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市地方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42.6亿元,增长19.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724元,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51元,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50元,增长11.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9.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608元,增长12.7%,其中,农民3496元,增长13.1%。牧民4904元,增长10.4%。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4%。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达19.1平方米。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