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伦贝尔市统计局 2006年3月2日 2005年全市各条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及自治区重视东部盟市发展等战略契机,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能源重化工业建设,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05年全市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19.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0%。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89.38亿元,增长20.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1.43亿元,增长30.9%,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69.64亿元,增长33.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8.39亿元,增长18.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7:26.8:44.5调整为28.0:28.6:43.4。 市场物价略有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2.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达10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达105.9%。服务项目价格指数达107.4%。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失业率有所下降。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4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6%,下降0.3个百分点。 财政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5.7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7.3%,增长29.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23亿元,增长16.5%。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41亿元,增长20.2%。财政支出61.12亿元,增长18.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种植业和畜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工业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是制约工业经济乃至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地缘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外向型经济微乎其微。针对上述制约因素,要在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中尽快解决。 二、农牧业 第一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89.38亿元,增长20.1%。 农业生产获特大丰收,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种植业内部基本实现了“减粮、扩经、种草、增饲、调优、调特”的农业生产格局,粮经饲种植比例调整为76:19.2:4.8。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5.65亿斤,增长46.1%,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72.2公斤,增长23%。总产比历史最高年份1997年(41.3亿斤)增长34.7%,单产比历史最高年份1997年(147公斤/亩)增长17.1%;在粮食作物中,小麦总产10.42亿斤,增长71.7%;玉米总产15.45亿斤,增长48.6%;大豆总产20.03亿斤,增长26.1%;薯类总产5.44亿斤,增长37.4%。在经济作物中,油料总产5.79亿斤,增长47.7%;甜菜总产0.8亿斤,增长27.9%。“为养而种”正在成为农牧民的自觉行为。[见附表2]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造林面积0.28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3.25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5.6万公顷。机电井数量17922眼,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4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2.9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万公顷。 牲畜总头数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转变,经济总量得到大幅度增加。2005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头数达到1482.4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29.1%。在调整区域布局上,逐步加大农区畜牧业发展。其中,农区牲畜头数连续两年超过牧区,占全市牲畜头数的59.2%,比上年同期提高8.4个百分点。我市农区牲畜头数达到876.85万头只,增加294万头只,增长50.4%,增速高出全市牲畜增速21.3个百分点。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中:大小牲畜存栏1390万头只,增长31.4%;生猪存栏92.4万口,增长2.0%。2005年末大小畜能繁殖母畜636.82万头只,增长29.8%。产奶牛头数34.53万头,增长20.9%。牲畜出栏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632.39万头只,增加156.7万头只,增长33.0%。其中,大牲畜出栏35.8万头,增长22.6%。小牲畜出栏521.16万只,增长39.6%;牲畜出栏率达81.3%,比上年同期增加3.9个百分点;大牲畜出栏率40.1%,增加1.1个百分点,羊出栏率83.0%,增加6.4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牲畜825万头只,增加235万头只,增长39.8%;全市肉类总产量预计完成23.8万吨,增长22.1%。奶类产量预计完成102.4万吨,增长54.8%。 渔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2.6万吨,与上年持平。 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218.7万千瓦,增长14.8%,机耕地面积106.7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13.4万吨,增长32.7%,农村牧区用电量1.5亿度,略高于上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69.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2%。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37亿元,增长30.0%,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29.8亿元,增长42.8%,其中:重工业现价产值增长43.1%,轻工业现价产值增长42.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现价产值增长47.8%,集体企业现价产值增长61.8%,股份合作制企业现价产值增长16.3%,股份制企业现价产值增长37.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现价产值增长81.4%,其他类型企业现价产值增长54.1%。企业营运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96.21%。原煤、天然原油、食物植物油、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见附表3] 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3.73,比上年同期提高90.22点;实现利税总额为23.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72亿元,增长1.89倍,其中盈利企业盈利15.08亿元,同比增长1.04倍;亏损企业亏损额1.36亿元,减亏48.34%,企业亏损面为28.74%。从构成综合指数的各项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12.38%,比上年同期增加3.0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341.81%,比上年同期增加265.5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7.13%,下降20.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5.1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8197元/人,增加25569元/人。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1.79亿元,增长24.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1.5万平方米,增长18.9%;竣工房屋面积106.6万平方米,增长10.5%;房屋建筑竣工率为81.1%,比上年同期下降6.2个百分点;全市资质建筑企业亏损企业个数为6个,减少2个;实现利润2990万元,增长14.4%;实现税金总额15073万元,增长52.8%;建筑施工亏损企业亏损面9.8%,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7403元/人,比上年增加4601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