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2004年2月24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自治区党委七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整合思路,提出了实施“四大”战略、完成“四个超一”、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以全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着力点,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7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6%,已连续十二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比全区增速快7.3个百分点,也是九十年代以来增幅最快的年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亿元,增长19.6%;第二产业增加值155.5亿元,增长27.6%,第三产业增加值82.8亿元,增长18.1%。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13.7:58.3:28.0优化为12.1:57.4:30.5。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0046元,增长22.2%。 物价小幅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2.5%、2.2%、10.7%和0.4%;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3%、1.5%、1.5%和5.0%。 职工工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3151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853元,增长19.0%;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522元,增长19.9%;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986元,增长15.7%。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2003年,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出的成效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趋于多样化、应对突发事件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经济增长的活力大大增强;“四个超一”目标扎实推进,新经济成份逐步壮大;在保持宏观层面持续良好的同时,更加注重县域经济协调性、城乡发展统筹性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显著变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外开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仍然很低,突出表现在农牧业基础仍很薄弱,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工业仍以能源、原材料粗加工工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农业 2003年,全市农业以“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为旗帜,实施种植业与畜牧业主辅换位思想,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粮经草比例由去年的57:27:16调整为47:26:2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7.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3.3%;油料播种面积41.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6.9%;甜菜播种面积2.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7.0%;青饲料播种面积72.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4.0%,其中牧草59.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8%。全年粮食产量76.0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小麦产量1.6万吨,比上年下降49.5%,玉米产量60.3万吨,比上年增长4.1%。优质高效玉米24.9万吨,比上年增长132.7%。全年油料总产量6.5万吨,比上年减少29.9%;甜菜总产量9.8万吨,比上年增长17%;青饲料产量305.4万吨,其中牧草191.2万吨。 畜牧业生产步伐加快。据牧业年度统计,全市家畜总头数820.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8.7%;牲畜总增头数338.0 万头(只),总增率为53.0%,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为792.8万头(只),比上年增长31.6%。2003年末,全市牲畜存栏达651.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4.8%,牲畜出栏率为48.9%,其中大牲畜、羊、猪分别出栏4.1万头、252.5万只和62.1万口,出栏率分别为21.5%、54.9%和145.6%。全年肉类总产量12.2万吨,比上年增长了52.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是7.45万吨、0.38万吨和4.0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3.0%、73.0%和52.0%。奶类总产量16.6万吨,比上年增长了364.0%;羊毛产量8422吨,比上年增长了24.0%;山羊绒产量1053吨,比上年增长28.0%。林业、渔业稳步发展。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农牧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5%。农用拖拉机29101台,比上年增长4.8%,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3975台,比上年增长2.3%;农用运输车40465台,比上年增长16.9%。农业机械化作业耕地面积215.4万亩,比上年增长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市本着“工业立市”的发展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业生产。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0.5亿元,增长38.6%。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工业生产全线走红,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7亿元,增长29.1%;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0.7亿元,增长29.5%;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增长47.2%;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1.0亿元,增长3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2.2亿元,增长3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增长58.0%。2、轻重工业同步增长,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3.3亿元,同比增长39.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7.2亿元,同比增长37.7%,低于轻工业2.1个百分点。3、煤炭、纺织、化工、建材、电力、天然气、黑色金属冶炼七大行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七大行业共实现增加值7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2.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提高35个百分点。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势强劲。其中,原煤6488.1万吨,比上年增长36.4%;铁合金10.6万吨,增长69.5%;生铁10.5万吨,增长11.8%;供电量49.1亿千瓦时,增长36.2%;天然气11.6亿立方米,增长36.3%;水泥166.0万吨,增长29.5%;纯碱10.6万吨,增长9.5%;服装597.78万件,增长15.16%;人造板7.7万立方米,增长16.7%。5、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8.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103.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8.62%,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09453.3元/人,比上年增长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