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伦贝尔市统计局 2005年2月28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一、综合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61.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0%,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1.79亿元,增长42.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3.03亿元,增长26.3%,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4.30亿元,增长32.7%。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8.73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6.97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4:27.7:48.9调整为27.4:27.9:44.7。人均GDP9598元,增长25.2%。 市场物价略有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2.1%,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1.3%。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看,上涨的主要有食品类上涨7.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1.5%,其余均呈下降趋势。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7%。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6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7.7%,同比增加5.36亿元,增长2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0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9%,同比增加3.84亿元,增长25.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4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5.3%,同比增加2.56亿元,增长21.5%。全市财政支出完成51.8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3.0%,同比增加8.86亿元,增长20.7%。 二、农牧业 种植结构优化,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71.79亿元,增长42.0%。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982万亩,增长1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37万亩,增长134%。全年粮食产量38.1亿斤,比上年增产25.1亿斤,增长193.5%,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6.07亿斤、增长208.1%,玉米产量10.4亿斤、增长362.2%,大豆产量15.89亿斤、增长145.2%,马铃薯产量3.96亿斤、增长175.0%;在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3.92亿斤、增长21.7%,甜菜产量0.61亿斤,增长60.5%,粮食平均亩产140公斤,增长159.3%。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3.9:23.3:2.8调整为79.3:17.7:3.0。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造林面积完成0.8万公顷,封山(沙)育林面积34.8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5.3万公顷。机电井14661眼,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万公顷。全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公顷。 全市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1148.4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293.41万头只,增长34.3%,其中:大小牲畜存栏1057.86万头只,增长35.7%。生猪存栏90.59万口,增长19.7%。全年牲畜出栏484.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27.8万头只,增长35.9%。其中,大牲畜出栏30.6万头,增长12.5%。小牲畜出栏373.4万只,增长43.2%;牲畜出栏率达78.7%,比上年增加8.5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牲畜589.65万头只,比上年增加88.9万头只,增长17.9%;奶类产量67.1万吨,比上年增加19.8万吨,增长41.9%。肉类产量19.7万吨,比上年增加3.2万吨,增长19.4%。禽蛋产量2.71万吨,增长14.4%。水产品产量2.6万吨,比上年增长4.0%。 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19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机耕地面积100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10.1万吨,增长23.1%,农村牧区用电量1.5亿度,增长15.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4.30亿元,增长3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5.42亿元,增长41.9%。六大行业成为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加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别为黑色金属加工业增长9.0倍、木材加工业增长4.5倍、石油开采业增长1.9倍、有色金属开采业增长1.6倍、医药制造业增长65.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0.3%,共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升约15.7个百分点。企业营销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96.1%。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91,比上年提高25.45点,创历史最好水平。从构成综合指数的各项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9.76%,比上年增加1.7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76.30%,比上年下降52.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91.23%,比上年增加3.50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9.5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2841.25元/人,比上年增加12935.84元/人;实现利税总额为12.1亿元,增长1.15倍。实现税金6.63亿元,增长11.2倍。实现利润总额5.47亿元,扭亏增盈16.3倍。其中,盈利企业盈利7.3亿元,同比增长1.91倍;亏损企业亏损额1.8亿元,减亏35.7%;企业亏损面为29.5%。 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8.73亿元,增长17.8%。全市58户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5.1亿元,增长3.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0.5万平方米,下降17.3%;竣工房屋面积96.5万平方米,增长9.0%;房屋建筑竣工率为87.3%,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全市建筑亏损企业8家,比上年减少12家;实现利润2614万元,增长57.8%;实现税金总额9864万元,增长58.1%;建筑施工企业亏损面为13.8%,比上年下降6.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2802元/人,比上年增加1777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1亿元(不含森工集团和铁路系统,下同),增长51.7%。在城镇投资完成额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53.9亿元,增长9.8%;集体经济单位投资0.4亿元,下降33.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8亿元,增长11.8%;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62.2亿元,增长113.7%。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86.2亿元,增长58.9%;更新改造投资19.1亿元,增长33.9%;其他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增长45.3%;房地产开发投资6.8亿元,下降7.9%;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2.2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投资102.7亿元,增长60.0%;中央项目投资17.5亿元,下降13.4%。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4个,共计完成投资67.9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