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市委扩大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化二次创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全市经济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4.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119.26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57.02亿元,增长23.5%。 市场价格稳中有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5%,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的各大项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有所上涨,食品类指数与上年持平外,其他各类价格指数均较上年有所回落。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73.9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5.09万人,第二产业11.47万人,第三产业17.34万人。职工工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223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646元,增长13.2%;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609元,增长21.4%;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363元,增长17.2%。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强化税收征管措施,使财政收入继续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50亿元,增长23.2%。全市财政支出26.95亿元,增长15.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牧业基础仍很薄弱;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农业 经过三年大旱,2002年我市种植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7.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7.9%;油料播种面积49.4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1%;甜菜播种面积3.3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2.0%。2002年,我市雨水充足,种植业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75.90万吨,比上年增长29.0%,其中小麦产量3.32万吨,比上年下降43.1%,玉米产量57.9万吨,比上年增长27.4%;其中优质高效玉米10.70万吨,比上年增长168.9%。全年油料总产量9.20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全年甜菜总产量8.40万吨,比上年增长4.5%。 畜牧业生产步伐加快。据牧业年度统计,我市家畜总头数637.1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8%;牲畜总增头数237.25 万头(只),总增率为37.9%,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为602.4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5.8%;牲畜出栏率达44.5%,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大牲畜、羊、猪分别出栏4.57万头、210.06万只和63.92万口,出栏率分别为20.9%、38.6%和106.1%,全年肉类总产量8.05万吨,比上年下降了4.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是4.86万吨、0.22万吨和2.67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了4.0%、24.1%和1.8%。奶类总产量4.56万吨,比上年增长了97.4%;羊毛产量6767吨,比上年下降了9.9%;山羊绒产量821吨,比上年增长12.0%。林业、渔业稳步发展。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农牧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0.5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农用拖拉机2.78万台,比上年增长2.5%,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37万台,比上年增长19.5%;农用运输车3.46万台,比上年增长22.3%。农业机械化作业耕地面积208.6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我市本着“工业立市”的发展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业生产步伐。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57.71亿元,增长29.99%。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除集体经济外,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39.23亿元,增长18.2%;股份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04亿元,增长35.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实现增加值17.09亿元,增长19.0%。2、轻重工业同步增长,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2002年我市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8.37亿元,同比增长29.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9.34亿元,同比增长30.6%。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呈增长势头。其中,原煤5919.12万吨,比上年增长47.1%;铁合金6.08万吨,增长48.6%;生铁9.47万吨,增长32.4%;供电量28.34亿千瓦时,增长44.9%;水泥130.27万吨,增长1.6%;纯碱9.64万吨,增长13.5%;白酒0.87万吨,增长25.3%;呢绒46万米,增长43.8%;服装571.48万件,增长37.9%。4、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4.2%,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101.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6.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85160.06元/人,比上年增长28.5%。 2002年我市建筑业继续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4.26亿元,同比增长11.5%。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我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以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8.31亿元,增长3.1%;更新改造投资5.94亿元,增长32.8%。房地产开发投资3.68亿元,增长96.3%;其他投资4.44亿元,增长356.0%。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6%;第二产业投资29.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第三产业投资26.49亿元,比上年下降2.4%,主要是由于运输邮电业投资下降38.5%所致。全市年内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焦炭3万吨,水力发电66万千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6个,新建高速公路117公里,改建公路446公里,粮食仓库8500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29.4公里。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按销售地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0.78亿元,增长15.3%;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4.80亿元,增长13.1%。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9.63亿元,增长9.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75亿元,增长11.6%;餐饮业零售额4.97亿元,增长18.9%;其他行业零售额1.50万元,增长13.0%。 六、对外经济 2002年,我国加入WTO对我市的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使全市对外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1%。其中出口总额3.29亿美元,增长40.7%;进口总额0.15亿美元,增长10.6%。同时,引进国内外资金力度也在继续加大,引资的来源和领域趋于多元化。2002年,全市合同外资金额7019万美元,同比增长196.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999万美元,同比增长36.7%;利用外资新签合同项目15个,同比增长1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