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按投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2.1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大,第二产业投资63.0亿元,增长106.6%,其中,工业投资62.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2.3%,增长106.8%,工业投资中,采矿业投资15.6亿元,增长123.4%;制造业投资完成17.0亿元,增长47.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0.3亿元,增长154.3%。主要公路交通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速度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完成55.2亿元,增长11.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15.6亿元,增长0.6%。社会服务业投资7.0亿元,增长42.9%。 全年全市城镇以上全部施工项目645个,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441个,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98个。 五、国内贸易 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6.65亿元,增长20.4%,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70.72亿元,增长17.0%;餐饮业完成10.02亿元,增长51.9%;其他行业完成5.91亿元,增长19.6%。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45亿元,增长21.8%,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9.8%;县及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20亿元,增长17.3%。市的零售总额增幅比县及县以下高出4.5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快于农村。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200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3.86亿美元,在全区保持第一位,增长22.6%,其中:出口0.86亿美元(扣除旅游贸易出口),增长12.4%;进口13.0亿美元,增长28.2%。 新批外资投资企业12户,合同外资金额2710万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835万美元,增长9.2%。 全年共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76个,合同总金额0.64亿美元,增长71.4%,实现营业额0.20亿美元,增长23.3%,外派劳务3961人次,增长51.9%。 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81.44万人次,增长39.8%,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36.23万人次,增长133.7%;国内旅游者245.21万人次,增长32.0%;国际旅游创汇1.48亿美元,增长169.7%;国内旅游收入23.47亿元,增长90.8%。旅游业总收入35.73亿元,同比增长112.7%。 七、交通、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完成2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75.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8%。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49.3亿吨公里,增长20.3%;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5.9亿吨公里,增长22.5%。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8.6亿人公里,增长19.1%。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5.0亿人公里,增长15.6%;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3.6亿人公里,增长21.7%。全市公路里程已达9964公里。 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91.3万门,比上年增长36.5%。全市电话用户已达65.1万户,比上年增长13.6%。全市住宅电话为58.4万户,增长1.3倍。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4.1%。移动电话用户已达60.8万户,增长12.9%;互联网用户6.6万户,增长77.5%。 八、金融和保险业 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60.53亿元,增长13.6%,其中,企业存款48.28亿元,增长2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0.25亿元,增长7.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71.60亿元,下降2.6%。其中:短期贷款94.58亿元,下降3.5%;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60亿元,下降33.1%;中长期贷款74.42亿元,增长1.7%。银行现金收入累计达980.51亿元,增长14.2%,银行现金支出累计达1010.61亿元,增长13.3%。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现金30.09亿元,下降10.4%。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为工资性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和居民储蓄存款支出。 全市保险业务收入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2004年财险赔付额为0.53亿元,下降20.8%。寿险给付额为1.46亿元,增长108.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鉴定科技成果13项。本年度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4项,合同成交金额7924万元,增长154.5%。 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招收本专科学生3956人,比上年增长24.0%。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9740人,增长26.5%。成人本科、专科在校生479人,增长13.8%。普通高中51所,比上年减少3所,招收学生17863人,增长6.8%,在校学生数47322人,增长9.3%,其中:少数民族12386人,增长6.4%。初中209所,招收学生39268人,下降5.6%,在校学生数127551人,下降5.7%,其中:少数民族29714人,下降5.5%。小学校788所,减少72所,招收学生27563人,下降14.2%,在校学生172124人,下降9.8%。学龄儿童入学率99.3%,初中入学率为98.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4个;博物馆6个;档案馆24个,档案库房面积3270.7平方米,档案全宗1062个,案卷32.84万卷,全年利用档案达1401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发射台55座,广播覆盖率82.5%;电视台2座,电视发射转播台195座,电视覆盖率80.5%。我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841场。 全市现有卫生机构1348个,比上年增加24个,医疗卫生单位病床10444张,增加31张。卫生技术人员15249人。 体育事业在全国和全区的比赛中获得了很多荣誉。在全国冬季两项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进入前8名。在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上我市1名运动员获得40-45年龄组5000米、10000米两项冠军。在全区青少年9个项目比赛中,取得了24金、18银、30铜,5个项目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的好成绩。在全区第五届农牧民运动会上,我市获得3金、2银、3铜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在全区第二届伤残人运动会上,取得了2金、6银、1铜的好成绩。在校学生体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86.1%,优秀率为13.9%。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各地普遍展开,传统体育项目有了新发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4年全市出生人口24492人,人口出生率为9.03‰。死亡人口15596人,人口死亡率为5.75‰。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28‰;年末全市总人口达271.23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各项增资措施的出台和兑现,加之社保资金的落实到位,使全市在岗职工工资得到大幅度提高。2004年全市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092元,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152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88元,增长10.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682元,增长59.6%,其中,农民2571元,增长68.0%;牧民4029元,增长14.9%。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0.0%。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8.3平方米,增长8.9%。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