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今年以来,我市将扩大投资作为拉动内需的重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0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各类投资均保持快速增长,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27.2亿元,增长52.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1.2亿元,增长18.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7.4亿元,增长12.3%;其它投资完成4.3亿元,增长2.6倍。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基建投资支撑作用明显。基本建设投资占投资总额的67.7%,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77.2%,带动全市投资增长33.4个百分点。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力生产、供电设施、公路建设以及热力、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项目共完成投资97.9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占基本建设投资的77.0%。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水利管理业完成投资6.0亿元,增长16.6%,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28.5亿元,增长1.3倍。二是工业投资继续提速。全市工业投资完成6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占全部投资的35.5%,其中工业技改完成投资17.3亿元,增长50.8%,占全部工业投资的25.8%。投资重点集中在轻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大行业中,共完成投资63.2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94.6%。三是房地产业呈建销两旺态势。房地产完成投资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2.4亿元,增长3.99%;商业营业房完成投资9.3亿元,增长51.3%。商品房施工面积342.0万平方米,减少4.2%。在商品房投资增长的同时,销售也有所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137万平方米,增长13.2%,已实现成交额21.3亿元,增长15.4%。四是投资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房地产开发等新增固定资产157.2亿元,比上年增长83.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7.6%,比上年提高19.2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分城乡市场看,市的零售额108.2亿元,增长15.3%;县的零售额9.2亿元,增长20.3%;县以下的零售额5.5亿元,增长1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快速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03.6亿元,增长12.5%;餐饮业实现14.7亿元,增长51.1%;其他行业实现4.8亿元,增长1.1%。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8%。外贸出口3.62亿美元,增长29.9%。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年内新签订外商、港澳台、华侨直接投资项目46个,合同引进外方资金12679万美元,外方资金实际到位10546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区外资金实际到位67.2亿元。六、交通和邮电2003年,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增加值达到58.40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3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0%,公路货运量为3852万吨,增长26.6%;公路客运周转量34.9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8%,公路客运量为2985万人,下降5.2%。邮电通讯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19.4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城市电话用户70.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0.5万户;乡村电话用户4.8万户,增加1.0万户;年末移动电话74.7万户,增加21.6万户。

七、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8.0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仍是金融机构存款的主要来源,其余额达255.4亿元,比年初增长22.9%,占各项存款总额的53.4%;企业存款154.6亿元,比年初增长18.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388.5亿元,比年初增长19.5%。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为157.4亿元,增长8.2%;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31.4亿元,增长6.9%;中长期贷款为183.0亿元,增长28.6%;个人消费贷款发展较快,达30.8亿元,增长28.8%。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的现金收入为115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7%;现金支出116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4%。收支相抵,货币投放11.2亿元。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保费收入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人险保费收入7.5亿元,增长29.0%;财险保费收入2.3亿元,增长25.3%。全市保险业务支出1.9亿元,比上年增长8.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958万元,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项,荣获自治区奖励的3项;年内专利申请量460项,授权专利350项;年内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0项,合同成交额达9553.6万元。教育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7所、成人高校4所、普通中学166所、职业中学24所、小学773所、幼儿园105所。年内普通高校招收学生3.3万人,比上年增长38.8%;毕业学生1.5万人,增长55.8%;年末在校学生9.0万人,增长30.5%。普通中学招收学生5.1万人,比上年增长11.0%;毕业学生3.7万人,增长11.6%;年末在校学生14.1万人,增长8.4%。职业中学招收学生5137人,比上年下降25.1%;毕业学生2859人,下降32.6%;年末在校学生1.4万人,下降32.0%。小学招收学生2.9万人,比上年下降8.6%;毕业学生4.0万人,增长14.2%;年末小学在校学生19.6万人,比上年下降3.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年末在园幼儿人数为3.3万人,比上年下降10.7%。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94个,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有医院56个,卫生防疫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11个。医院拥有病床6362张,增加90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066人。其中,执业医师3942人,执业助理医师505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到年底,全市有体育场4个,体育馆5个,游泳池22个。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有21.6万人体育锻炼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其中,达到良好级以上的有10.6万人。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558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111人。全市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达1407.4平方公里。生态功能保护区4个,面积达4933.7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8.17%。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年内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35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2532.1万元。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成效明显,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年末全市总人口213.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0‰。其中市区人口109.7万人,增长1.1‰;非农业人口97.8万人,增长8.1‰;少数民族人口26.8万人,增长3.2‰。人口出生率7.9‰,死亡率2.9‰,自然增长率5.0‰。人口迁入率为19.2‰,人口迁出率为19.2‰,机械增长率几乎为零。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数,按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底全市实际常住人口为257.9万人。在岗职工工资稳定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0.6亿元,增长14.3%;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3亿元,增长10.1%;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9亿元,增长37.0%。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092元,增长17.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30元,比上年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3169元,比上年增长12.3%。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32元,比上年增长14.6%;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991元,增长23.7%。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为34.3%,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农牧民为36.2%,降低5.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