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002年2月20日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的总体目标,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三大系统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分别比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快12.6和1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95.4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19.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902元,比上年增长18.8%。

市场物价继续低位运行。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0.8%,烟酒及用品上涨0.3%,交通和通讯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3.7%,居住上涨4.7%。全年农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医疗保健上涨7.2%、住房上涨6.0%、服务项目上涨5.7%是农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直接原因。全年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

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上划“两税”收入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全年财政支出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条件仍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脱困的基础不牢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的任务仍很艰巨。

二、农业

农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01年,尽管种植业因严重旱灾大幅度减产,但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仍达25.5亿元,比上年增长0.1%。

种植业因灾全面减产。全市粮食总产量56.4万吨,比上年减产33.0%;油料产量3.9万吨,比上年减产49.1%;蔬菜产量60.5万吨,比上年减产0.4%。在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38.1万吨,减产13.9%;薯类产量10.3万吨,减产44.3%;豆类产量0.6万吨,减产71.2%。全年种植业产值14.7亿元,比上年下降23.2%。

林业稳步发展,生态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造林合格面积58.3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9.9%。其中,人工造林合格面积42.8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3%。全年封山育林9.33千公顷,新育苗495公顷,零星植树295万株。

畜牧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传统的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年末家畜存栏166.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1.8%。其中,大畜存栏29.6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5%;小畜存栏100.0万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5.4%;生猪存栏36.9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12.8%。在年末牲畜存栏中,良种及改良种牲畜达134.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5%,占全部家畜存栏的比重为80.6%,比上年同期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奶牛存栏达到14.1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4.9万头。全部家畜出栏率为93.1%,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9.2万吨、鲜奶产量40.0万吨、禽蛋产量3.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70.8%和3.6%。全年畜牧业产值达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8237吨,比上年增长11.3%。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水浇地达到163.8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2.9%。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7.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年末全市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46台、小型拖拉机37997台、农用运输车30664台,分别比上年增加23台、607台和3109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9万吨,比上年下降4.0%;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409吨,比上年下降8.5%。全年农村用电量1820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1%。

乡街企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实际入库税金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为核心,整体推进了国企改革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年呈现出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据测算,全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8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从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生产发展来看,2001年的运行有如下几个特点:1.轻工业增长继续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40.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30.9个百分点。2.市属及以下企业生产增长快于中央属和自治区属企业。市属及以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9亿元,比上年增长33.4%;自治区属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7%;中央属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9.4%。市属及以下企业生产增长分别快于自治区属和中央属企业7.7和24.0个百分点。3.分经济类型来看,除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生产略有下降外,其余各经济类型工业均保持增长,其中股份制企业增势尤为强劲。全年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9.7亿元、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0.2亿元、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7.5亿元、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9%、6.8%、8.1%、41.2%和18.3%。4.重点企业依然是拉动全市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年内伊利、内蒙古TCL公司和蒙牛等三家重点企业实现不变价产值41.6亿元,比上年增长89.1%。三家企业新增产值占全市新增产值的78%,拉动全市工业增速提高24.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529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6.7亿元,比上年增长28.6%;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利税总额达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4.9,比上年提高1.9点。在构成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中,产品销售率为98.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6.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年周转率为1.6次,比上年提高0.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3503元/人,比上年增长25.1%;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0.9%,比上年下降33.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